图书馆第一次看到这本书,西川美和的《摇摆》。青蓝色调的封面上散落着森林、雪花迷雾与吊桥一般的高空晕眩感,封面带给人一种迷雾绿色的触感,这正是这本书呈现给读者的一个场景。
人性的复杂和亲情的羁绊相互拉扯,所谓“摇摆”。那些出现了隔阂又无法拗却的关系,究竟会以一种怎样疼痛的状态存在,又是否能延伸下去?我想这是作者所要传导给我们的。
《摇摆》这一书名的双重含义已经将整本书的主题刻画到了极致:不仅点明了矛盾的导火索——智惠子因吊桥摇摆而坠河身亡,而且刻画了早川稔与早川猛这对性格迥异的兄弟,在提供证词的过程中,因为各自隐秘的心理活动造成的态度摇摆不定。既是吊桥的摇摆,也是心的摇摆。
作为情节推进的重要一环,坠河溺亡的智惠子与这对兄弟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也是兄弟二人反复“摇摆”过程中始终顾虑的一点。猛与智惠子在中学时代便已交往,而因为猛的坦率火爆使得他在与家人闹翻后独自去往东京,二人无疾而终。智惠子后来去了早川家的加油站工作,与猛的哥哥稔之间也产生了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情愫。
而后,三人同行上山,猛为悬崖一侧拍照,稔与智惠子在吊桥上起了争执。智惠子落水身亡,但原因却无法确定。位于事故现场的稔自然成了第一嫌疑人。
兄弟两人内心及表现出的态度的“摇摆”就此展开:从一开始猛拼尽全力想要证明哥哥无罪,但稔却对判罪的事情不以为然;到后来稔积极配合证明自己无罪,猛却在法庭上作证的时候给出了致命一击,将哥哥送入监狱。两个人始终在这种异样的亲情关系连结下,各自怀着自己不为人知的隐秘,策划着自己的走向。
二人的心理活动为何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矛盾点集中爆发在猛回到东京时,与智惠子相遇的那个晚上。在稔作为嫌疑人被捕时,他拒绝了猛与叔叔早川修的帮助,宁愿自暴自弃地背负起杀人的罪名来;但在猛去看守所的一场探视中,他敏锐地察觉到了眼前的弟弟,与他深爱已久的智惠子之间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于是稔开始疯狂挣扎,寻求一切帮助以证明自己无罪。稔在他深爱的智惠子溺亡时,自暴自弃地接受了被认定是嫌疑人的命运;但他无法接受自己的弟弟与智惠子有染,因此绝望中便突然反抗起来。
而猛后来的举动则更是一反常态。他深知智惠子仍旧爱着他,因此即便知道哥哥正追求智惠子,还是与她共赴爱河。事发后,猛反复忆起那个夜晚稔背对着他整理衣物的样子,认定哥哥早已明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成为猛摇摆的关键因素——从竭尽全力拯救哥哥到法庭上突然翻供,其实是因为他在发现那个一向忠厚质朴的哥哥早就知道自己和智惠子有染时,展露出的黑暗面与心机令他耿耿于怀,心存芥蒂。也正是因为这些,才有了他法庭上令稔猝不及防的证词——他目睹了稔实施罪行的过程。
随着案子审判发发展情感上激烈而又微妙的变化,同时又裹胁着自身的记忆和往下事态的发展,上下两代人的映射,甚至是智惠子本人情感上的选择。吊桥上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猛两次构建的“回忆”,哪个是真?所以“摇摆”的不只是猛在哥哥稔案件发展中的态度回忆和做法,也是稔在吊桥上对智惠子是杀或是救的心,还有猛所谓的哥哥和弟弟之前的信任和亲情的桥梁,是啊,他是先掉下去的那一个。故事的最后,作者依然通过旁人的点醒使故事达到高潮,猛拼命呼喊着出狱的稔,最后的戛然而止来给我们无尽的想象,最后哥哥是不是和猛回了家,谁又知道呢?作者笔力深厚,运用第一人称给我们无尽的隐秘和想象。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动摇,怀疑,摇摆不定的经历。往往不是因为我们不够相信,而是对于选择“相信”之后的结果和将要付出的代价,实在难以权衡。简单来说就是,因为我们都不是孑然一身了无牵挂的人,自然摆脱不了迷惘和犹豫。但是其实内心的选择在潜意识中,他是我们追求的情感、黑暗中的希望、愿意去超越世俗而追求的。
猛和稔之间有着太多牵连,不只是兄弟亲情,应该还有更复杂的东西。他们彼此都把对方视作另一个自己,自己难以成为的那个理想。猛看到哥哥身上的安稳、温柔、孝顺。而稔渴望猛的大胆、丰富生活、反抗。他们身上有互相需要的,又是彼此冲突的,由于有对方的存在,两个人才能随时参照出自己的人生。可是当这种平衡被智恵子打破,稔的动摇已是无法避免。莲美河上,导演选择悬空摇摆的吊桥作为冲突的爆发地,也是颇具巧心。之后是猛的摇摆不定,他一直要保护的,其实只是自己内心的平衡。事情发展到后面,稔变了,动摇让他变得像一个陌生人,而这也是猛最害怕的。尽管猛一直在逃避,逃到东京,逃离家乡,亲人,逃离忠诚和责任,成为了现在的玩世不恭。可是只要有善良温和,忠诚孝顺的稔在,他也就是完整的。所以,“因为我想找回真正的哥哥”,最后猛在法庭上说出了这句话。
表面上看,猛的盲目让他把无辜的稔送进了监狱,可细想一下,这却是维持两人平衡,不再动摇的最好办法。7年以后,稔还是稔,而一直心怀愧疚的猛,也从母亲遗留的旧录影带里找到答案,找回了属于自己的那一半圆弧。最后一幕,彼此停伫于街的两边,泪流满面的猛和稔一闪而过的笑容,宣告了动摇的终结。
其实读完整本书之后便会发现,作为全书矛盾集结点的智惠子溺亡事件,其真相究竟如何,反而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所谓的真相,不过是在事件的走向里,在这对性格迥异的兄弟内心不断摇摆的过程中,勾勒出一个最终定型的结论。相比于真相,一切矛盾点与转折都聚焦在兄弟二人对于案发现场的回忆上。原来回忆可以模糊到如此程度,在二人不停的摇摆中,他们的回忆被篡改,直至那个对自己最有利的程度。
但为何二人各自心怀顾忌,却又始终以对方为重要缘由来思考接下来的举动呢?西川美和用她冷冽的文字给出了答案。她擅长以不同角色的第一人称视角,从多个侧面拼接起一幅最接近于全貌的故事。正如她自己所言:“兄弟间仅仅因为血脉相连,就无法逃离彼此的人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脆弱而危险,但我想在《摇摆》中以兄弟为主题,借助人与人之间难以割舍的东西,探求更多人际关系可能。”
正因为兄弟手足间的连结与感情永远无法割舍,将整个故事的框架与矛盾点都聚焦在这样一对关系上,能够直面人性中许多赤裸的部分。二人的每一个心理活动,都是建立在已知对对方了解之上;虽然性格迥异,但亲情的纽带也不会因隔阂而消失。二人内心活动的“摇摆”,也是在这样的复杂情况下应运而生。
而“摇摆”的结果,是弟弟用证词将哥哥送进监狱。难道性格迥异的兄弟间的亲情连结就到此结束了吗?不!最后的结局就作者温暖的保留。不留遗憾,勇敢的去面对曾经的错误,只为难以割舍的亲情。
整本书中,最令人动容的一处,是结尾猛去迎接稔出狱的时候,大喊的那一句“哥哥,我们回家”。即便之前因为自私而产生了隔阂与嫌怨,这中间连结的纽带,终究是剪不断的亲情。
正如早川修与早川勇这对父辈兄弟一样,即便二人见了面就是争吵,但总归是亲情,让他在面临自己哥哥的儿子被捕时,即便本无联络,也尽其所能去帮助。
“哥哥,我们回家。”
那是饱含了亲情的呼唤,跨越了曾经无尽的纠葛、隐秘、复杂、悲伤、冲突,是来自于内心深层的情感,这是来自于血浓于水的亲情、共同生长的家乡、小时候单纯真挚的彼此相互保护的安全感。
即便狂风大作,兄弟二人如同风中摇摆的芦苇,但在一切归于平静之后,始终无法拗断的,还是血脉中涌动的亲情。西川美和用这样一个故事给了我们答案:即便隔阂重重,即便向前走下去是疼痛,这段关系仍旧不会消散,仍旧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