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的小外甥在我房间偷偷拿走了我的一个小挂件,他妈妈发现后要他当面还给我,还要向我道歉,我佯装很生气,一直问他为什么要偷我的东西,我不能原谅他,问他要怎么弥补他的过错。开始时他还一脸愧疚,不知如何是好的表情,当我在最后说到要怎么弥补过错时,他的表情忽然变得很疑惑,然后问什么是弥补过错。
听到他这个提问,我脑子里像是有一个开关被打开了,因为我瞬间想到了李笑来老师在写作课上讲到的一个知识点,如果一个人能感知到的抽象名词越多,那他就显得越聪明。像小孩子在习得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就是不断地接触各种名词的过程,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名词到抽象名词,知道小狗是什么苹果是什么,然后慢慢知道什么是动物什么是水果,词汇量越来越大,也就逐渐地变得一点就通,聪明起来。
有些时候总会觉得自己很笨,也就是说有些概念怎么都理解不了,有时反复读个三五次可能稍微会被理解,但是有时就算三五十次都不能被理解,甚至于现在好像明白了,但不用多久,也许就一分钟之后的事情,又要重复去理解。每到这时,自己就会变得很懊恼与挫败,做事的积极性陡然下降,却无计可施。现在像是找到了问题的根本原因,那就是我对相关的必要的抽象名词没有感知,就好像是小外甥根本不能理解“弥补过错”是个什么东西,那他也就无法进行下一步的动作。再联想到大学期间专业课学习的痛苦经历,也印证了这个道理,每个科目都有非常多的专业名词需要背诵,考试的形式也是给出一个专业名词然后让你写出具体含义,当时并不明白这个道理,背诵也只是死记硬背,很多时候没有联系到整个章节的内容,最后成绩当然很不理想。
开关被打通后,虽然还达不到如有神助般的效果,但是初始阶段积累的量足够大之后,如有神助也是分分钟可以体会到的感觉。而现阶段的任务就是不断正确地理解清晰、准确且必要的抽象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