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在电梯里听一个短发家长吐槽:昨晚上我都讲一百遍了,还是个啥子都不会!气得我眼睛冒烟头发梢都爆火星子!
旁边的长头发家长安慰说,还不都是一样……
短头发又接着吐槽:你知道不,下午练车,啥鬼教练啊!火药桶!三句话不说就原地爆炸……
长头发笑着打趣说:孩子惹你火冒三丈,你又惹了教练火冒三丈,这不扯平了嘛。怎么感觉前后两个事你都在遭罪受委屈呢?
我被这长头发家长打趣的话逗笑了。
反反复复讲了一百遍,为什么孩子还不会?
长头发家长的前后经历给出了完美的答案。
很多人辅导不了孩子,其实是有一个错误的思想:
只要反复地多讲几遍,孩子听的遍数多了,就一定会懂的。
如果反反复复地讲孩子就一定能听懂,那我们讲啥啊?买个复读机不就得了?
如果反反复复地讲孩子就一定能听会,还干啥把孩子往学校送啊?直接在网上听网课不就得了?
一道题涉及多个知识点,任何一个知识盲点都会导致孩子大脑卡顿宕机。如果非要让孩子写答案,他的答案一定是牛头不对马嘴,离谱得让人匪夷所思。
只有弥补了孩子的知识盲区,孩子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而这个盲点不会因为我们重复地讲就能弥补。
家长不明白这个道理,讲的遍数越多感觉自己的投入越多,越发觉得孩子不动脑,不思考,不努力,心里恼怒的火山岩浆就越积越多。
生气发火,眼睛冒烟,头发梢子都爆火星子就再正常不过了。
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毫无意义的重复地讲,而是去发现并帮助孩子弥补这个知识点——找到孩子是哪里不会。
家长这时候肯定会气不打一处来:
说的轻巧!我要是能找到孩子哪里不会了,我还去反反复复地讲一百遍?!
会的人永远不知道不会的是哪里不会。
那我就告诉你最简单粗暴的办法——把孩子降级对待。
孩子读五年级,把他当四年级的知识水平来讲。
孩子读四年级,把他当三年级的孩子来讲。
可能你会说我在开玩笑,或者说我在埋汰你家孩子。
先别急,我们看看教练教学员开车这件事,你就会更明白我说的有道理。
随便哪个驾校的教练,不管是科目二还是科目三,他们哪一个不是驾轻就熟行云流水?驾驶汽车简直是肌肉记忆了,用他们的话说那是“闭着眼都能一把过。”
但是教学员时绝不可能这样炫技术,而是分解操作步骤和动作,一步步地演示,一步步地提醒。
每一步操作甚至都要把车子停下来,指点我们从后视镜可以看到哪个点或者前方看到某个参照物在什么位置时才可以操作下一个。
教练这个时候就是在主动降低自己的驾驶等级,尽量像个新手一样去操作。
即便如此,我们依然感觉教练手上的动作永远比嘴巴说的快。
我们总感觉眼睛不够使,耳朵不够用,更别说用心去记了,重复摹仿了,只有一脸懵逼满脸问号地看着教练的份儿。
为什么还会这样呢?因为即使教练主动降低自己的驾驶技术等级,他仍然会不自觉地甚至无法自己控制地忽略掉一些细节,甚至跳过某些步骤。
因为人一旦掌握了某个技能,随着熟练程度的逐步提高,就会不断地简化具体操作中的步骤和细节,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能生巧。
而这种简化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所以当他再演示给我们时,他只会按他当前已经简化的操作过程演示,并不能注意到自己早已简化掉的步骤和细节。
当我们自己到了熟练驾驶时,让我们再像当初学开车时那样操作,我们自己都觉得太多太多的地方是用不到的,甚至是多余的。
连我们都觉得没必要,多余,教练怎么可能不会忽略呢?
教练教开车会忽略一些细节和步骤,哪怕是已经主动降低自己的技术等级也无法避免。我们给孩子讲题也是一样。
我们会把自己熟悉的知识当作常识。比如乘法口诀,我们不用思考张口就来。但是小学生可能就要从开头一个个背起,直背到自己要的那一句才得出答案。
我们也会像教练那样简化知识间的推理过程,甚至出现思维的跳级。
当我们看到二年级的孩子说二四得六,三五得八时,会感觉不可理喻。
因为我们可以自动地转换加法口诀和乘法口诀,眼前的这个二年级的小孩子已经会背乘法口诀,却还不能在两个口诀中自如地切换。
要想让这个孩子学会二四得八,三五十五,就不是简单地让他去背乘法口诀。就算是你告诉他答案,难保再问又回到三五得八上。
要想让他真的会三五十五这道题,可能要给他弥补一下乘法和加法的区别,甚至再降低一点,搞明白什么是加法和什么是乘法。
教练教学员驾车和我们辅导孩子学习还是有点儿区别的。
没看懂没学会,我们学车时不能装懂装会,不然会出事故。
孩子看我们讲了一遍又一遍,就算是不懂也会承认自己会了。
孩子明白自己不会,只是嫌麻烦,怕我们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