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量子检测之耕作篇
作者:解放
中国的今天是发展中的工业大国,正在向着新型的科技大国阵营迈进。而基础的根本是农业国。
今天先借着农业的角度来聊一下对量子器物测年仪发展的看法: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从改良种子的构想,到研发成功,再到结出丰硕的果实,必经漫长之路,但绝非遥遥无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许多条件来配合。有条件的要充分利用条件,没有条件的要积极创造条件。比如土壤、环境、季节、人力资源等等。除此之外还要做好思想准备来随时应对不确定因素。避免手忙脚乱,必须多做预案。
“天鉴量子艺术品(器物)年份检测仪”是一颗刚刚面世不久的新种子,已经育苗成功,并在一定范围内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蓬勃喜人。这是初级阶段的成果。首先做到了让参与其中的藏家们,对“量子”从陌生到接近,从将信将疑到通过实践来认可。从而,对自己藏品新老年代乃至精确年份,更加心中有数,解开了许多困扰多年的疑惑与不确定,这是利好之一。其二、通过对年代的精准确认,又促成了许多学术研究的完善,补充了传统眼学依赖有限感官经验来认知的局限性(例如五大名窑烧造年代的普遍推前、器身与胎底年代不同而推论出先胎后釉等等);三、多次召开研讨会广纳各界专业人士敞开门户交流,深入探讨(包括但不仅限于量子领域的各方面意见与建议);四、听证会面向社会答疑解惑,正大光明,现身说法,现场实验;五、拍卖会,开创“科技检测介入市场运营”里程碑,实现零的突破。
这些都是天鉴量子团队一步一个脚印打下的坚实基础。但是我们面对成绩没有自满,面对困难更不会气馁。山高水远,道阻且长。守望一片新绿,我们有理由相信的繁育期一定会到来,并即将到来。届时必沃野千里麦浪金黄。
关于“国家认可”的问题,首先国家并没有不认可。如果不认可早就封门闭户吊销执照了,合法公司必然是国家认可的项目。有朋友说为什么拿到拍卖行不认?拍卖行能代表国家吗?不能代表。捐献博物馆为什么不收?……总总诸如此类,实际并非国家不认可,而是涉及到了另一个范畴的概念:【标准互认】
“标准互认”的差异性,普遍存在于全球各个领域。即同样合法的两个单位之间的协调统一关系不对称。例如美国各个州之间枪支管理没有互认,枪证不能通用。比如许多国家包括国内的医疗系统标准(体检报告等)不能互认,直到去年两会还在呼吁:
“十余年来,从国家到地方,相关部门就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问题反复发文、反复强调,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存在叫好不叫座、落地见效难的现象,迫在眉睫。”
还有,在交通方面,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驾照不属于联合国道路公约的承认驾照,同时我国也不承认国际驾照,因此国际驾照不能直接在中国使用。而中国相关法律规定:持境外驾照开车会被认定为无证驾驶,拘留15天和罚款2000元。等等等等,不胜枚举。能因此说“中国与国际做对”吗?或者单纯的认为“国际不承认中国吗”?不能,这些都是个别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所产生的特殊情况。
所谓“县官不如现管”。谁都想解决,好解决早就解决了。悬而未决自有原因,待解决都需假以时日,争取时机,创造条件,不懈努力,共同促进。“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伟业非一日之功。
所以呢,宏观的“国家承认”和具体的“标准互认”是两码事,应区别开。当然,为了争取早一步实现,需要国家在搞好国防、医疗、教育、民生、食品安全、社会治安、工业农业畜牧业、矿业油业航天业,卫星上天、大桥跨海、铁路穿山、非洲鼓掌这些事摆平了的同时,再腾出空来把这个文物鉴定的标准互认的事理顺了。进一步夯实细则,那是最好了,大家必协同配合。
绕了一圈回到农业话题,社会环境就是土壤,土壤的改良非朝夕之功。天气的好坏也不可能轻轻松松尽如人意。
今天我们不谈政治不谈体制,只谈土壤类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没有什么纯粹的好土与坏土,只有适合不适合。你认为冰川太冷,但是企鹅喜欢,你说沙漠太热,难不倒仙人掌和骆驼。所谓“南橘北枳”,淮南之甜美柑橘移植淮河之北就会变成苦涩小枳。而淮北不好吗?淮北却盛产葡萄、石榴与苹果。说的就是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完全不同。所以或改善环境,或因地制宜。
纵观全世界土壤类型,基本可概括为红壤、棕壤、褐土、黑土、栗钙土、漠土、潮土(包括砂姜黑土)、灌淤土、水稻土、湿土(草甸、沼泽土)、盐碱土、岩性土和高山土等12系列。
在我国呢,又细分为15类,有:砖红壤、赤红壤、红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棕壤、褐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黑垆土、荒漠土、高山草甸和高山漠土等。
其中,沙壤土的特征是可以增加透气性和松散度。最直接方法就是加沙子,然后翻地。缺点是成本太高,而且沙子加多了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沙子≈法律,透气性≈公平透明,松散度≈清晰干净,肥力≈经济活力)
肥力不够怎么办呢?可以施用牛粪、猪粪之类纤维含量特别高的有机肥。还有鸡粪,合理发酵后所含的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比牛粪和猪粪还要高出许多,营养丰富(当然吃是不行的),透气性优越,但它的温度比较高,很容易造成植物根部的损伤,所以最好不要直接使用的新鲜的鸡粪,并是把它加上其它有机肥一起使用。
(各种粪≈自行脑补)
看看,只要把粪研究明白了,生活也是前途无限光明的,更何况其他。所以一些看似丑陋的现象,人和事,只要合理应对,妥善利用,都有可能转化为有益因素。当然粪不能太多,否则不是农田而是化粪池。
除此之外,周边环境也很重要,要考虑到是否有大风、大水、泥石流、化工污染源等。(≈国际环境)
万物生长靠太阳。中国老百姓习惯把政府当做太阳。阳光太强太弱都受不了,所以很难那么正好。若按法律规定严办,把所有藏家的藏品都挨个验明正身审查一边,我想大多数人都不愿意,也没有几个人能拿出“文物普查登记证明”和“正规渠道购买发票”。太“温和”也不高兴,没有国家法律强力贯彻科技鉴定标准互认,藏品无法变现,怎么办?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希望法制严明,而是选择性的希望对自己有利的那一部分“法制严明”而已,对自己不利的那一部分的法制,则希望越糊涂越宽松越好。我觉得,即使标准互认那一天到来了,恐怕也要有其他确权法规与约束相应落实的。那么我们还是自勉一下吧:走的正行的正,天道酬勤,迟早会有收获,如果一味贪婪,只想投机取巧,失败的几率还是很大的。
所以很多问题,还是先要调整心态。还有许多技术性问题,需要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多行动起来,不要干等着太阳的恩赐。
再说到重点就是季节问题了。哪怕万事俱备,也需要季节适当。走出试验田,实现大丰收,必须应乎节气。
如果二十四节气,换算成二十四年的话,量子检测面世三年,立春、雨水之后,正逢【惊蛰】从字面上看也许确实也巧合,新冠施虐,兵临城下,举国同仇敌忾,闻风而动,令行禁止,一时间,整个世界都”惊”了……
二十四节气分别代表农耕不同的阶段,大致归整如下:
1、 立春:是春耕时期,“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告诉人们要备耕;
2、雨水:春雨贵如油,春雨有用助于积肥;
3、惊蛰:用来提醒人们准备好要耕地,要种庄稼了;
4、春分:冬麦返青要浇水;
5、清明:种瓜植树之季,水稻育秧选种;
6、谷雨:提醒人们杂粮播种、苗圃枝接;
7、立夏:麦苗节节高,准备整田栽稻苗;
8、小满:要防治蚜虫麦秆蝇,预防冷风;
9、芒种:芒种雨少气温高,稻田勿忘勤除草;
10、夏至:夏至夏始冰雹猛,玉米追肥防粘虫;
11、小暑:小暑进入三伏天,防雨防火莫等闲;
12、大暑:大暑大热暴雨增,注意深水冷,护秧防低温;
13、立秋:深翻深耕土变金,苗圃芽接摘树心;
14、处暑:处暑要灌水,粮菜后期勤管理,冬麦整地备肥料;
15、白露:白露夜寒白天热,冬麦播种好时节,早熟苹果忙采摘;
16、秋分:秋分秋收忙,碾谷脱粒交公粮;
17、寒露:寒露草枯雁南飞,播种的洋芋要收回;
18、霜降:霜降结冰又结霜,防冻日消灌冬水,脱粒晒谷修粮仓;
19、立冬:羊只牲畜圈修牢,农田建设掀高潮;
20、小雪:小雪地封初雪飘,利用冬闲积肥料;
21、大雪:大雪腊月兆丰年,多积肥料找肥源;
22、冬至:冬至严寒数九天,家里门窗要防寒;
23、小寒:小寒进入三九天,丰收致富庆元旦;
24、大寒:大寒虽冷农户欢,丰收之后欢喜年。
由此可见,农民伯伯们在几乎整整一年中都是在忙碌不停的辛勤劳作着,周而复始年复一年。
每个节气对应我们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各种形势,只要摸清规律,都会找到应对的办法。只不过有的规律相对简单显而易见,有的规律复杂需要去伪存真潜心分析。
所以无论哪个行业的哪个阶段,都不应该有没事干闲得慌的时候,而是不浪费一切时间,做好该做的事。
接下来,再套用一下著名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原文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学而习之,化而用之,学而不化非学也。应用到收藏方面怎么理解呢?这个问题,对于普通藏家来说,想变现,以藏养藏,并没有什么错。这个时期可以美其名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么什么是收藏的四项基本原则呢,我认为是:
①坚持学习研究(理性学养)
②坚持陶冶欣赏(感性修养)
③坚持保护维护(责无旁贷)
④坚持传承发扬(继往开来)
那么还有“改革开放”在收藏领域怎么理解呢,我认为应该是从眼学到科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因为“改革”是改良与革新,并不是否定与毁灭固有的一切。“开放”指的是开诚布公,友好沟通,取长补短,互惠互利,多行公益。那最后就是“一带一路”了,我们希望最光明的前景可能是这样的:国内的大藏家带一带小藏家,小藏家成为大藏家,大藏家成为国际巨藏家。小藏家再带一带爱好者,让更多喜欢传统文化的普通百姓也能入门成为小藏家。这样才能实现让中华大地上真正的展现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大国风范。当然了,所有的、再多的宝贝也终究是属于未来的孩子们的。再由他们,传给未来的未来,直到永远。
无论成功与否,我们可以去努力。[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