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始沙盘,控制感的需求,耐心细致。对班主任感觉的严厉,体贴。现实生活中的对老师,咨询师,同学很体贴,在家一哭二闹三上吊。
2、与咨询师的聊的多的部分,家里人谁与他聊,没人和他聊。家里卖卤味,是家里人早上必须早点走。孩子对于害怕迟到,看起来很节律。适当停下来多说点。早上的正常到校,家里人能花钱请人满足孩子正常的需求,每天5点多起,6点30就出发。
3、与家里人关系:与哥哥的关系,大7岁,高三,手足关系怎么样,教弟弟作业吗?湿的沙盘,软软的Q弹,乳房。接近母亲机会很少,妈妈跑了。自己和爸爸对抗,不对抗,正当需求能满足吗?吃饭提前盛出来,家里是特殊对待的,奶奶也是宠爱的。
4、症状获益的部分。对班主任体贴,对妈妈体贴嘛?奶奶是他的榜样?认同习得奶奶的方式。长辈对孩子养育的影响,一闹奶奶就成了,姑姑、爸爸对抗的议题很多吗?妈妈跑得快?跑了,奶奶惯着,爸爸没办法。改变家里人的模式,家长访谈可以孩子参与,告诉沙盘改变的心理的意义,除了不适合孩子听的,父母的关系,性的部分,成长史创伤等,单独家长访谈。对于好的我,在学校;家里,坏的我,学校强化好的我,家里只看见坏的我。
5、以少胜多的情景多,愤怒,报复,死亡的,跳楼,攻击性的。死亡的意义,核实有没有魔幻的部分。见诸行动,说跳楼,或者打110说自己不活了,要自杀有人在的,激发了孩子什么?发生了啥?需要具体化。
家里的互动模式需要专业人士来打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