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价钱一分货”的概念常被大品牌用来当做说服消费者为自己商品的高溢价买单的说辞,事实上,除了商品本身的品质、成本因素,为高溢价背书的通常是品牌本身的附加值。这是一种由品牌营造,由消费者欣然接受的主观概念,若消费者不接受则品牌就没有价值。
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整个世界的消费力下降,消费者开始变得越发理性,追求性价比更高的商品。坚持品质第一且优质低价的名创优品故而能在这种环境中谱写开业不到两年就完成破50亿元营收,全球开店1,000多家的商业神话。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全球联合创始人叶国富如何解析消费者习惯掉入的这些陷阱。
一分价钱一分货,真的合理吗?
叶国富举了一个例子:“名创优品有一款小朋友玩的遥控飞机,定价79元人民币,卖得非常好,可是最近全部下架,不卖了。为什么不卖了?”
原来,这款销量很好的遥控飞机经常收到顾客的投诉:“飞机容易坏,质量太差了,难怪卖得这么便宜!”叶国富不解,要求品控部门调查,调查结果令人大吃一惊。“遥控飞机对操作水平要求很高,降落的时候应该慢慢降落。但是小朋友不注意这一点,控制不好常常就直接掉到地上,掉几次就摔坏了。摔坏之后,顾客第一感觉是什么?质量不好!”
“质量再好的飞机,这样降下来,搞几次也会摔坏。在别的店,如果这架飞机是花500元钱买的,顾客绝对不会抱怨质量问题,他会抱怨自己的操作问题。”叶国富无奈地说:“但是在我们店里买的,他就不会考虑这个,还是认为便宜没好货——价格便宜质量才这么差,摔几下就坏了。”
叶国富由此陷入了沉思“一分价钱一分货究竟有没有道理,为什么中国人会形成一分钱一分货的观念?”
叶国富联想到在美国好市多考察时的见闻;“一只火鸡卖4.99美元,烤得非常好,又香又好。如果是中国,4.99美元你能买到这么大的火鸡吗?就算买到也不敢吃,你认为肯定有问题。”
功利主义的泛滥促使商家变得唯利是图,追逐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价值。长此以往,使得商业环境不断恶化——诚信缺失、假货泛滥,消费者深受其苦,购物时缺乏基本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由此价格成为衡量产品的唯一尺度。形成“一分钱一分货”的社会心理,本能地认为便宜无好货,好货不便宜。“10元钱的产品,消费者买的时候就怀疑,一旦出问题了,更加坚定了一分钱一分货的心理。”叶国富认为:“这也造成生产商不愿意卖便宜货,哪怕只值10元钱的东西,他也要卖100元,”因而在某种程度上推高物价,导致消费与收入的背离。
传统观念的形成有其根源,“一分钱一分货”的社会心理是不断印证和强化的结果,要扭转这一恶性循环,有赖于社会全体成员的参与,重建诚信的商业土壤。叶国富希望名创优品能够对此有所贡献,至少引起人们的反思。然而这并非一朝一夕可为,当务之急是做好自己。
能买到的东西也就这样了,不好用就勉强用着吧。
通常情况下,新产品先小批量试产,投放到若干店铺进行为期一周的试销,根据试销结果决定是否大规模推向市场。失效结果达不到预期的产品,开会决定是否淘汰,或者进一步优化完善。
为了提升买手对产品的感知力和判断力,商品中心200多名买手全部成为内部“产品体验官”,免费使用公司提供的产品。根据职务、性别和部门划分体验官的等级,不同等级的体验官试用不同的产品,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出具体验报告详细地阐述使用产品的感受,分析产品的优缺点,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在此基础上,2015年,名创优品又面向社会推出“产品体验官制度”,从1,100万微信公众号粉丝中招募5,000名产品体验官,提供产品供其免费试用。凯文·凯利认为,分享与参与将成为新经济时代的新法则,“顾客参与了部分产品的制造,他们就更容易从最终产品获得满足。
产品体验官制度让我们看到:一旦顾客得到了良好的产品和服务,他们会很快习惯,并希望得到更优质产品和服务。因此,商家及时升级产品品质和服务变得十分重要。
日本的青山洋服将人摆在首要位置,以穿着舒适为前提,致力于用合理的价格生产高品质的产品,数十年如一日。这令叶国富联想到同仁堂的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叶国富的启发是:“中国人要改变消费观念,不要认为几万元一套西装穿上才好,衣服好坏跟服装没太大关系,跟人有关系。我们要做什么?我们应该踏踏实实把人的产品做好。”
正如刘易斯·芒福德所言:“企业的首要目标不是在于增加消费,而是要让消费符合健康生命的标准。”这既是企业的追求,也需消费者的意识去推动企业做出改变。
※—— The End ——※
以上内容摘自杜博奇的《名创优品没有秘密》,本书全面阐述了名创优品商业模式的探索和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