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中国的西部有个四川省,但是它为什么叫四川,而不是叫“三川”或者“五川”呢?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是:在长江出了青藏高原来到四川盆地后,分作了嘉陵江、涪江、沱江、岷江四大支流,这四大支流哺育了四川盆地,使这里成为丰沃的“天府之国”,古语中,河流即为“川”,于是,四“川”流经之地,就命名为四川。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宋朝时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了一次新的调整,将巴蜀之地划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总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元代在宋代的川峡四路基础上设 “四川行省”,简称“四川省”,省治成都,从此“四川”一名沿用下来。当然后面一种说法比较官方和主流一些。
四川最传统的美食是火锅,就是将各种荤素食材一锅煮,麻辣鲜香,而如今的四川,也如同这火锅一样,居民来自四面八方,热情豪爽。明末清初年间,四川这一民丰富足之地,在连续经历了张献忠血洗、明清大战、“三藩之乱”后,全省人口锐减90%,到康熙二十年的时候,四川居民人数降至50万,还有一种说法是当时全省仅剩9万人,真是“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良田荒芜,老虎居然成患。为了弥补川中人口的不足,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朝廷启动了鼓励移民计划,规定新移民所占或者开荒土地皆为己所有,不予收税。于是大批湖南、湖北、江西、贵州、福建、广西等地民众纷至沓来,史称“湖广填四川”,到嘉庆十七年(1812 年),四川人口已达到2071万。宣统二年(1910年),四川人口更是达到了4800万。所以现在四川的居民,真的就是来自五湖四海。
而正是这些移民的后代,在抗战期间,踊跃出川为国英勇捐躯,敢打敢拼血性十足,“川军”的名号响彻中华,国民政府也正是依托四川作为根基、最终取得了抗战胜利。从四川走出来的朱德、陈毅、邓小平、刘伯承、聂荣臻、杨尚昆等人,更是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