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妈妈说起一个叔叔的故事。他家一个女儿一个儿子,两个孩子相差2岁吧,女儿刚刚经历了中考,儿子在上初二。
叔叔只是自己做豆腐的,赚的是辛苦钱,买豆子、泡豆子、做豆腐、卖豆腐,全是自己一个人来,家里两个孩子那么大了,从来没有帮过他一回。我能感受到,他是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他说自己准备给女儿高中一个月准备1000的生活费(我高中读书的时候饭费一个月就400);之前还说过“家里的事情不用孩子们管,就希望他们能学习优异”;还说自己的衣服好久都没有换新的了,从来都是穿其他人送给自己的,但是在过年的时候准会给孩子添置新的衣服......
但是,两个孩子的成绩并不是很优异,这次女儿考试考的不高,想去好的高中的普通班都危险,普通高中的重点班还不想进,左右为难。叔叔在报名前一天急着找我父母来商量怎么报名,家里的孩子还在玩手机,对自己最后会去哪个高中没什么想法,应该也是全然不急吧。
这个叔叔真的在倾尽所有的爱自己的孩子,可是,到底应该怎么来爱?第一次做父母,第一次来教育孩子,帮助他们成长,到底应该怎么样来教育?
首先是要培养孩子做一个“人”——有“正确三观”的人,这其实是培养孩子的很高的标准。可能很多人会说,这个我们当然知道了呀,“我们肯定是在好好培养他/她做一个有正确三观的人呀!”可是真正做起来不是那么简单的,也许你想法没有问题,但教育的时候并没有做到。
这个叔叔说的“家里的事情不用孩子管,只要学习好就行”这样的观念就有问题。孩子不是一个学习的机器,学习优异也不是将来有出息的唯一条件,但是如果一个孩子不去体谅父母的艰辛,不去感恩父母的付出,只是说“既然生下了我,那抚养我就是你的义务,你必须供我读书,给我足够的生活费,管我结婚买房”,也从来没有在父亲做豆腐的时候搭把手,那成绩再好又怎么样呢?毫无同理心的米虫思想,毫无感恩之情的寄生思维,不及时纠正,最后会是什么样子不得而知。
定好了高标准,在日常的教育中,有效沟通很关键。孩子们各有各的想法和主意,当他们有错误的想法的时候,当然要纠正,但不是干巴巴的“不对!”,或者是几句解释之后恼火起来说“我不管了,你爱怎么就怎么吧!”这样的沟通就是无效的,因为孩子根本没有接受你的观点,仍然是在自己的错误的思维当中。
就像我小侄子(4岁)他总是习惯性的反驳我们说的话,但其实我们是在约束他一些不好的行为。然后我就教育他说我们说的是对的,是为他好——可我感觉他完全无感;想起他很喜欢恐龙,我就编了一个小恐龙不听妈妈的话,结果差点被吃掉的故事,然后问他小恐龙做的对不对,他说不对——我就趁热打铁的问他自己不听爷爷奶奶的话对不对,他就知道了自己不对,然后后面再犯这样的错误的时候,我就说“你想想那个差点被吃掉的小恐龙”,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这个沟通的过程一定要有效,那就要求你要get到孩子理解的点,用一种能够说服他们的方式来教育他们。同时也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孩子聊一聊,了解他们在想什么,这样有助于及时的发现他们错误或者是偏激的想法,也可以及时的纠正。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父母自己要做一个好榜样。最近《乘风破浪的姐姐》上,黄圣依说:“希望自己在孩子心中一直是仰望的存在。”努力拼搏中,有一份为人父、为人母的责任感在驱使着。老话也说“有其父必有其子”——所以当你的孩子刷手机、打游戏的时候,你能不能让自己放下手机来激励自己的孩子?当孩子在家百无聊赖的时候,你能不能放下麻将学一点点东西来提升自己?当孩子花钱大手大脚的时候,你能不能在日常的时候控制好自己的花销?
第一次做父母,坎坎坷坷、磕磕绊绊,孩子一转眼就长大了,在塑造他们性格三观的时期,父母不要缺位,找好沟通的方式,把孩子当作有思想的独立个体亦师亦友地来对待,以自身的力量来影响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式来爱他们——即使是没有彩排的第一回当父母,也可以成功的赢得满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