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看了两个关于余秀华的视频,一个是在一档节目上的发言,一个是她在家的纪实生活。
在节目上,她发出“女人的灵魂太高贵,男人配不上”的言论,我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因为她的认知就是她的世界,在她的世界里她这样认为,无可厚非。她受过的教育有限,身边来来回回就是家人,在出名之前她几乎没有什么机会接触到外面的主流社会,她的言论,自然不是随主流思想。她的表达不一定准确,却也实在,她世界里的男人就是她的丈夫,她的丈夫无法与她的灵魂交流,由此才有了这样的言论。所谓的世界,不过是她的世界,她所遇到的男人罢了。
余秀华出名是由于她那引入注目的诗标题以及她的身体状况。她的诗,暂不以外界的标准评价,她的诗不过是她面临的困惑不解,她的表达,她渴望有人共鸣,因此文字就成了她表达的出口。就像我现在一样,遇到了不解的困惑,写日记已经不足以表达我,我更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我的困境,所谓当局者迷,希望有人回答我的困境,虽然几率很小,但我也一定要尝试。即使现在没人可以解答我,至少这个事件过后,我可以有所感悟,为以后遭遇同类事情的无助者一点援手。我们总是渴望有时光机,去抱抱过去的我们,可是现实情况,暂时不可能。我总能在别人身上看到我曾遇到的困境,这时我根据我的经验,或许会对他有一点帮助。这时,就像变相地拥抱了过去的自己,心里会得到一点安慰。所以,有时候得到过来人的真心劝告,我一定会借鉴,毕竟他做的也是时光机的事,怎么不叫人感激呢!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自然没有人有着完全相同的处境,能完全理解你的困境,你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或别人已经成功的方法去探索自己的道路。我能讲出来的我的故事,在我身边的人看来比较曲折,当他们惊叹或表示同情时,我会想到祥林嫂,她就是身处那样一种环境,那样一个故事线,她向别人诉说她的不幸,然而别人又不曾经历过她的处境,自然无法理解或给予帮助,别人开始觉得是个悲伤的故事,值得同情,可是别人还要走他们的故事线,谁会轻易的跳出他的故事线去仔细审视你的困境,个体不够智慧,只有被困至死。在别人同情过后,再多的诉说祥林嫂就只是一个讲故事的角色了,现实中的,通向未来的故事仿佛停止了,在别人眼里,从故事中得到些什么就可以了。就像我们不会反复去看一个故事一样,除非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