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开头难,这个“头”,对一篇文章来说,不是第一句,而是“标题”。很多人,可以写出很不错的内容,但取不好一个标题。
还是以“春天”“风筝”为例,“春天是只大风筝”的确是个很好的创意。不过,若以此为标题,就有些可惜了。这个标题,的确会引发一些读者的好奇,但过于直白,缺少进一步想象的空间,很难制造出意想不到的惊喜。
又要能透露出“春天是只大风筝”的信息,又要具备引人入胜的美感,这还真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于是,我们必须再次启动“此即是彼”的转换流程。最简单的一招是直接替换,如把“放风筝”变成“放春天”?换完,我们立马发现不对味。
这时,我们可以采取两种策略。一种是微调,一种是重建。微调是通过细微的调整,将原来不对味的,调成对味了。如,我们可以在“放春天”这个标题里加一个“飞”字一一“放飞春天”,就比较符合我们的欣赏习惯了。
重建,则是重新构思。当然,重新构思也要有科学合理的方法,不能寄希望于灵感女神的垂青。我们可以拿一张纸,把脑子里能够想到的关于风筝的词语、句子,都写下来。然后,从中筛选出适合替换的。比如,我们会想到,风筝放飞成功时,孩子们会欢呼“风筝飞起来了”“风筝飞起来了”!我们拿这句话作替换,变成“春天飞起来了”,效果马上就出来了。
“春天飞起来了”,大家一看标题就忍不住猜想一一春天怎么会飞呢?春天是怎么飞得呀?春天要飞到哪里去啊……猜,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体险!对于作者来说,该者只要动心思猜,肯定就跑不了了,他一定会继续看文章,找答案。看到最后,发现原来春天是只大风筝,一定非常惊喜,成为难忘的记忆。
有了一个引人遐想的标题,正文的推进也要花一番心思,创造一些峰回路转的故事情节,把读者的眼睛和心灵都牢牢抓住。比如,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故事。春天是一只具有隐身功能的风筝,她一年四季都在我们身边。不过,夏天、秋天、冬天,她都是隐身的,我们看不见她,只有到了春天,专属于她的季节,她才会换上漂亮的衣服,和大家一起庆祝她的生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春天是一只大风筝,只要拉起长长的柳条,就能让她飞上天空,让天空也变得姹紫嫣红,生机勃勃。经过这样的一番打造,这首作品就基本可以动笔写下来了。
一首好的作品,无论是标题,还是正文,都要用心构思,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不能将就。
艺术上的伟大与平凡,只在毫厘之间,稍一松懈,出来的作品就毫无意义和价值。按照科学的体系去训练,一开始会很累很烦很不习惯。不过,一旦突破了这些障碍,就会有可持续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