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印象中,我们中学的时候学习过《边城》的片段,老师也给我们放了这部小说改编的影片,整部电影看下来,我感受到了湘西边境小山城的美,但整部影片灰绿的色调也带给我平静悲伤的感觉。
第一次看这本书,记住了这句话:“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以当时的心态我把所有的关注都放在了翠翠、天保和傩送三者之间的感情身上了。遗憾为什么翠翠和傩送之间的交集这么少,就短短的几次对话,为什么结尾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为什么不把傩送写回来?
后来,上了大学后重读这本书,关注更多放在了语言的魅力和文学的美感上,我体会到了更多当时未曾感受到的悲剧美。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坛上极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无处不散发着三种美:自然美,人性美和悲剧美。正如沈从文所说:他的作品带着淡淡的孤独悲哀,仿佛所接触到的种种,常具有一种悲悯感。
《边城》以一个女孩翠翠的故事而展开,"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故事在翠翠最后无尽的等待中结束了,也注定了这个故事结局是悲剧的。天保不幸溺水,爷爷忧郁过世,翠翠与傩送爱情无果,翠翠孤身等待,这些不如意给读者带来深深凉意,结局也着实令人忧伤。然而,小说故事在悲剧中却无处不隐藏着美丽。故事中爷爷与翠翠相依为命,呈现出亲人间的血浓于水。爷爷一生勤劳,为边城人过渡。爷爷在忧郁中过世,边城的百姓们自发来给他送葬,安抚孤儿翠翠。翠翠一个自然中长大的女孩,身上展现的单纯与美好,翠翠与傩送之间的爱情等等。这些都是作者笔下边城的美丽元素,更是边城里温暖人心的感动。
边城虽然采用了看似开放的结局,却隐隐透露着悲观与不可言说的落寞。翠翠作为一个船家女子,在风日里长养着,触目皆为青山绿水,眸子清明如水晶,给人感觉是十分含蓄的,她站在那,却不言语,明明看似在交流,却始终存有距离,这种不开口的情愫最愁煞人。而翠翠不能开口,爷孙二人相依为命的身世注定了她是一个含蓄懵懂,不谙世事的少女,这是她保护自己的法宝,同时也是她与人交流的隔膜,所有的不开口,都是将来悲剧的铺垫。而翠翠的身份,又是第二种祸源,纵使边城人情豁达,也难敌人多嘴杂,她与二佬身份地位的悬殊差距,也是情感的枷锁。翠翠有着乡情的淳朴,却没有该有的勇敢,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一次次的失去不断演变,纵然悲痛欲绝,可留给我们的结尾却也只是等待,等待那个或许很快回来的人儿,或许他永远不回来?无可置疑结局是悲哀的,我倾向于此。但正是这种引人遐想,让人体会到伤感与破碎的美丽。
可我的记忆中只有那个青山碧水的小城,那期盼着的少女,她的纯真可爱,一尘不染,却又不免让人释然——诚如作者所言:“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素朴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这样的善人太美,不忍心让她独自承受世俗的苦恼,只能让她归于潋滟空濛的山色里,守着如花般静缓的岁月。
也许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座边城,那是美丽与伤感的存在,在浮躁的社会里,是灵魂的栖息之处。也许只有不完美才能演绎所谓的完美,这正是“悲剧美”的内核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