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家里找一样东西,楼上楼下找了几遍也没找到。心里就特别疑惑:“这样东西明明是我自己放的,也没有人用,怎么就找不到了呢?“后来又找一遍才发现,原来是我放的时候,把这个东西套上了防尘罩,它变得跟之前的颜色不一样了,所以说在刚才我看到它的时候,我也没认为真的是它,所以说,它就在我眼前消失了。也就是说,其实我刚才已经看到它,但我不认为是它,所以说看到了也等于没有看到。
由此我就想到了,我们平时作为家长,很容易心甘情愿的去帮助孩子做一些事情,那么孩子在慢慢长大的时候,会很抗议,哪怕就是他只有两三岁,他也会说:“宝宝自己来,宝宝自己弄!”而我们就不给他自己做的机会,会觉得他做的又慢,又做的不好,我们还要重新来过,比如说他要自己吃饭,我们会认为他吃得又慢、饭撒到地上还要清理,衣服弄脏了还要清洗,我们就觉得很麻烦,就想着还不如我们喂他,所以说就不去理会孩子的要求和抗议。那我们听到了吗?我们听到了,又没有听到,因为声音确实听到了,但是我们不愿意去听他说的,觉得他说的我们不愿意接受,或者是说我们认为不可行,所以听到了也等于没有听到。
那么孩子再大一些的时候,比如说她要自己穿衣服,或者自己去做某些事情,我们要么觉得不放心,要么觉得浪费时间,总而言之是看不上,我们就想着,还不如帮他去做,做的更快也更好。那我们有没有想过:当孩子一再的抗议,一再的要求自己去尝试去做的时候,我们全都没有听见、不理会他,那么时间久了,这种自我要求尝试的愿望,也就慢慢的消退了。当孩子慢慢的长大了,很多事情应该他自己去做的时候,孩子却不会做,或者不愿意去做,我们也许会很生气:“你看你这么大了,衣服也不会自己洗,饭也不会做,啥事都得让我去给你办,你怎么这么笨呢?你怎么那么懒呢!“我们回想一下,当他跟想要自己去尝试、去学习的时候,我们有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呢?他现在的状况,是谁的原因呢?
那可能家长们也会很委屈:“我替他做,是心疼他呀,是想给他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啊,或者是说我是怕他弄不好呀,我是怕他碰着磕着呀,我都是为他好,我这样我觉得才是一个称职合格的家长,难道我错了吗?“
我们知道,当我们的现状不足以支撑我们能更好的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候,就是需要我们学习和充电的时候了,那么我们真的才能睁开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看到孩子正向的部分:虽然他暂时做不好,但是他愿意去尝试呀,他愿意去努力啊,愿意去学习啊,虽然可能一时没有把碗洗干净,但至少他愿意去做呀。开始的时候做不好很正常啊,那么只要他愿意去努力,就会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啊,当他能做得好的时候,他是不是更有价值感,积累起更多的成功经验呢?去看到孩子想做好,并且自己能做的事的愿望和需要。真的能张开我们的耳朵,听到孩子的抗议,真的能给予孩子更多尝试和成长的机会。
焦点强调,你要想废掉孩子那一部分,就替孩子做哪一部分,如果你想毁掉孩子全部,你就全部都替他去做吧!
我们家长给孩子的爱,应该是放手、信任和陪伴,而非包办、限制和约束。真正的看见我们应该看见的,听到我们应该听到的,给孩子成长中需要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