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国内的社工专业缺乏社会认同度和社工自我认同度是不争的现实。关于这个问题如何解决仍一直在讨论,最近看了一篇名为《你真的了解社会工作吗?》的文章加深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前段时间和一个学妹聊起对社工的看法,她热爱社工,却在心底有深深的疑惑,不知道社工究竟是做什么的,也觉得相比在提起社工时,没有说自己学心理学,政治学或者社会学来得更有底气。她很讨厌外人给社工贴上“居委会大妈”,“老师”,“活雷锋”等等标签,可细细想来,也无从辩解。」通过这段话可以看到,首先这位学妹自己都不清楚、不认可社会工作的价值,甚至不了解社会工作,当受到外界的质疑时,必然会更加的不自信,以至于讨厌外界的评价。这是正常的表现。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什么一个大学本科在校学习了四年社会工作的学生毕业之后,还不知道社工到底是干嘛的,并且犹豫自己以后到底要不要做一名社工。
原因很多,暂时简单从两个方面思考一下:
1 主观方面:可能学生决定读社会工作专业的那一刻,就不了解这个专业。甚至于说学生为什么读大学,为什么学这个专业是未经过深思熟虑的。只是盲目的随大流,随着大学生扩招的政策,看到大家都上大学,我也要上。就如现在,看到大家都在考研,也想跟着考研。但是这个目标到底是不是你自己的目标,你是一定要读社会工作专业,还是随大流考大学,考研,然后被调剂去读社会工作专业,这个大前提首先要明确,这是方向性问题。「对于没有方向的船来说,任何风都是逆风。」
2 客观方面:可能教学生的老师也不是很懂真正的社会工作专业,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由于大学扩招,学校新增多个专业,师资力量却跟不上。教学水平自然跟不上。最近做题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中国社会出版社与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就社工初级考试往年的多道真题的答案在价值观和伦理上的观点不一致,这也没啥,毕竟国内社会工作还处在发展初期。
改变社工专业缺乏社会认同度和社工自我认同度这一现实的唯一办法就是社会工作者们要做好自己,因为无论处于什么时代,相对于个体内在而言,外界永远是混沌、无序的,个体唯有以有序的内在来适应无序的外在。如何构建一个有序的内在个体,重点是确认方向,结构,细节。其中尤以方向为重,所谓不忘初心,初心就是方向。唯有以一颗了解社会工作、认同社会工作、爱社会工作的心去学习与实践社会工作才能走的无怨无悔,走的心安理得。
长期从事社会工作这一职业,社工一定少不了家人朋友等非正式资源关系的支持。助人自助,自助助人,打铁还需自身硬,社工首先应该让自己变得更好,让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从社会工作这门专业中受益,体验到社会工作的好处,这样家人也会更支持社工从事社会工作这一行业,社工要让亲朋好友们看到、体验到社会工作对人的改变。「因为社工如果对自己,对自己的亲朋好友,对自己的同事都冷漠,一定是不可能用真心对待素不相识的服务对象的,更不可能做好社会工作」。
蛋糕与责任永远是成比例的,社工能承担哪些的社会责任,解决哪些社会问题,帮助哪些困难弱势群体,是决定社工待遇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