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市的重点初中——宝一中部分师生来我校进行研学活动。
安排了三节公开课,授课老师都是来自宝一中的省级教学能手。
我们英语组全体成员听了一节七年级英语阅读课,听课学生中五十名来自宝一中,另外五十名来自我们学校。
这节课且不说授课老师精心准备,课堂流程设计完美自然,教学效果肉眼可见,因为这些都是预料之中的。
我听完后又一次想到这个词——托举。
整堂课在师生互动环节中,大部分都是宝一中的学生在举手发言,当然老师学生彼此熟悉是一个原因。
但看得出我们的学生虽然是主场,却还是很拘谨。
在最后的双方陈述观点环节,两所学校各派出自己的代表,当然都是班里的佼佼者。宝一中的学生语言流畅自然,观点清晰,落落大方,娓娓道来,中间没有任何停顿和迟疑。
我们的代表观点也很清楚,但是在陈述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些卡顿,看得出是在头脑里边进行英汉互译,然后才表达出来。
还有态度,宝一中学生自始至终脸上带着微笑,表达很自然,而我们的代表没有表情,也许是紧张,也许是因为要集中精力去“汉译英”,占据了她的注意力。
整节课下来,宝一中学生自信积极,乐于表达,我们的学生主动表达者寥寥无几。显然孩子们的语言学习还是停留在笔头,不擅长口头输出和交流。
语言学习在我们的学生这里,没有工具性而是为了应试的实用性。
但是我们的学生就不优秀吗?我不这么认为。一个孩子的成长,除了天赋,家庭的托举之力功不可没。
宝一中的学生大都生活在城市,他们父母的学历见识及经济条件和生活在小县城甚至是农村的孩子的父母根本就不在一个水平。
不同水平的家庭养育出来的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存在差异就是再正常又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所以作为老师,我为名师的课堂点赞;作为家长,也为我的孩子们感到略略的遗憾,更为我自己的孩子以后的教育之路开始忧心。
父母都是想把最好的给自己的孩子。只是什么才是最好的,怎样给,是一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