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年5月9日周三晚
上课内容:第十篇章--弟子与师味同味,959经
这一经讲述了婆蹉种出家人问十四不正问的内容,世尊与目犍连尊者所说的都一致,婆蹉种出家人为之惊叹。后来婆蹉种出家人又以此不正思维问诜陀迦旃延,诜陀迦旃延又为其开示。
课堂一开始,老师就讲了,看似偶然的背后,有其必然性。在想,这句总结,是如何得来。是否说的是,世尊,目犍连尊者,诜陀迦旃延在回答请法者的问题的时候,都是相同的法义,相同的法句,相同的法味,乃至相同的第一义(第一义谛是无常无我)。在这份看似偶然的回答背后,说明的是世尊和弟子体证的都是一致的缘起,也说明了弟子对于世尊的忠诚,感恩。若有佛弟子所学所修,依于世尊的开导,依于世尊的教诫,所得的法味也必是以破身见为前提的入流,对于法义的宣说也必是依于世尊的一味法流而普润世间。
弟子与师义同义,句同句,味同味,相当的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佛法的纯真。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义句味不同呢?在以彰显主体有“我”的情况下,会出现义句味不同。可能是无意识地愚痴状态,也可能是有意识地故作聪明。附佛外道,即披着佛法的外衣,实则内行外道之事。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理论精准,明确修行主体为无常无我;要清晰地界定,有无的境界和无我的境界;要清楚自己习惯于追求有常有我,明确有常有我的弊端。
婆蹉种一而再,再而三地向不同的人问,十四不正问的问题,当得到的回答都是一致的时候,他发出了惊叹。惊叹的原因,可能是与自己既定的答案不一样,这里有疑问,也含有期待。人往往对于能力的渴望,会产生惊叹和敬仰。在有我的情况下,世上没有一个同样的主体。在无常无我法则下,所有人都能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对佛法虔诚的深度,决定了统一的纯度。
那婆蹉种是真虔诚还是假虔诚呢,我们会看到,这位婆蹉种出家人,是带着自己的见地来审视佛法的,悄无声息的来到弘法者的面前请法,又怀着邪见独然离去。三问相同的问题,发现答案跟自己想的不一样,问完就走。即使婆蹉种有佛缘跟世尊请法,这样的佛缘也只是似是而非的,终究跟真理是擦肩而过的。
婆蹉种在赞叹诜陀迦旃延,出家不久得很大的利益,身律仪,口律仪,得智慧辩才。当看到他人的赞叹时,可以区分下是真赞叹,还是假赞叹。是体系内还是体系外的赞叹,体系内的赞叹是真实的,而体系外的赞叹,没有真实经历过的赞叹,只是流于嘴皮,是虚假的。
婆蹉种的重心始终只在答案本身,不在答案的过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当答案不一样的时候,要去思考为什么不一样,要有反省惭愧的能力,去思考支撑答案背后的因缘条件。通过婆蹉种的行为,来反思自身的修行态度和修行倾向,是以有我还是无我为主导。对法充满虔诚与忠诚,相伴于世尊的正法,才是修行人要做的事情。
当自己做不到的时候,可以思考下为什么别人能做到。了解自己的定位,发现与别人的差距,在行动过程去减少这个差距。当学习与自我利益相冲突的时候,考虑事物的两面性,不断反省反思惭愧,回到五蕴身心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