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读了两篇历史方面的文章,两篇写得都不错,但观点是截然相反的,一篇是论证中国明清有资本主义萌芽,是中国当时的税费改革不利,导致中国的工商业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另一篇就是论证中国明清并没有出现实际意义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写得颇有道理。两篇都看完,两篇作者都是对自己的结论无比自信,言之凿凿,做为一个普通读者实在是难以判断哪一方的观点是对的。
这样的学术争鸣其实是丝毫意义都没有的。因为各持己见,还确实没有一个衡量标准。很难论证。
另一个问题引起争议的问题是:落后国家必然会挨打吗。又出现了意见截然不同的两方,北大教授吴国盛的见解落后不一定会挨打,招打必然会挨打。国内学术界的正统意见是落后必然挨打。还举出很多国家的例子。其实这个问题倒是可以针锋相对一番,不过我想吴教授也没有挑战权威答案的胆量。
社科类的问题不比数学,物理,化学问题,有个可数量化的可实验论证的答案。社会科学的问题很多在于思考者的角度不同,得到的见解也不同。
我们以前讲思想统一,于是在文科中我们追求一个统一的答案。但,过分追求统一的答案也并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比如有个小学语文考试,让学生写对朱自清《背影》里印象最深的一句话,这样的问题,在国内居然是可以有标准答案的。我是觉得这个标准答案对学生要求就有点过分了,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对一篇文章中感受最深的话也理应不同。在追求大一统的答案下,可以允许有适当的松动与个性活动的空间,这样看才是合适的。
社会科学究竟要怎么搞?或者搞下去有多大的意义。我确实是有点困惑。
很多人大可把社会科学的研究当作一个生意来搞,而且是投资小,产出也不低的生意。对于不少人,搞科研不过是求生之道。
同时,在这个网络时代,写网文也是一种能带来名利的好办法。很多写手大可以写网文时追求一个被世人看好的风格,把自己包装得无懈可击。
真正社会科学的研究在现在看来还是件有点复杂的事情。其实,社会科学的研究是有高压线的,这个高压线是不能轻易碰触的。我想,大概也是出于这个原因,很多社会科学的研究者最终转向写起了诗和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