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到周五,我已经习惯了静坐在孩子身后的沙发上陪孩子上网课。电脑里传出老师对课文内容的详细解读,我的思绪也随着讲解回到了很久以前的故事中!
春节,是我儿时最期盼的传统节日!作为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在“吃”上自然也是顶级配置。
太小的时候不懂什么讲究,只知道母亲准备了一桌的佳肴供我们大快朵颐。长大了才知道过年在“吃”上的讲究还真多。除了大家熟悉的年年有“鱼”,还有炖猪蹄寓意着来年能挠扯(能挣钱),炖猪头多是为了还愿,希望来年平平安安。令人奇怪的是,家里好事要还愿,遇坏事也要还愿。就连用来炖肉的柴火都会用上点芝麻杆,借用“节节高”的吉祥如意!
元宵节,我家里是没什么特别节目的,甚至没买过元宵来应应节日。因为母亲会在年前用糯米和红豆做成炸糕,够吃很长时间的,比起粘粘的元宵,父母更加偏爱炸糕。其实我有时是非常希望买一些元宵尝一尝的。
第一次尝到元宵还是爱人(那时是男友)从超市买了两袋让我带回家,因为我们没有煮过元宵,把两袋元宵煮成了面汤,我很生气的流着泪又噗嗤一声笑出来的情形依然记得。其实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看着面目全非的一锅元宵流泪,是因为元宵没了?或是因为那是男友送的?
清明节,在我老家是非常重视的!这一点从白事的操办上就可以看出来,从物件到流程有完整的一套讲究,这样的讲究得以保留多归功于村子里有专门的一群人来帮忙张罗这件事情。
多在清明节前,在市里的叔叔还有远在三四百里外的两个大伯家的哥哥都会折回老家来祭扫。
以前,我们多用袋子装满黄纸,用簸箕端着剪好形状的,走着去祖坟,以示敬重。男人们会用锹铲一铲四周的土,让祖坟看起来更加整齐干净,离开时不忘每人捧一捧黄土覆于祖坟之上。
长大了才知道,除去清明,春节、鬼节和寒食,也都会烧纸祭祖;而且家里动土、娶亲、添丁、考学,也是要去祖坟念叨念叨的,以求祖宗庇佑。
清明节的祭扫里藏着思念也藏着期盼!
端午节里,我们这里虽然没有赛龙舟,但粽子是少不了的。吃过很多种馅料的粽子,最爱吃的还是姑姑包的纯糯米的细长条粽子。沾满白糖咬上一口,闻到的是粽叶的香,尝到的是糯米的软,手上和嘴上都会黏黏糊糊的却阻止不了我们这些小馋猫!
七夕我们几乎是不过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也只是从书中慢慢得来!相比中秋节,同样像七夕一样被冷落的还有重阳节。真正了解到重阳节,不得不说是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里面知道了重阳登高、赏菊、插茱萸的习俗。
每年的中秋节,正是家里收花生收玉米的时节,父母几乎整天忙碌在地里,即使在家也是不得空闲,哪里顾得上什么节日!总是在夜黑天高之时圆圆的月亮和我与妹妹的提醒下,父母让我们去小卖部里买几块月饼,送给爷爷几块剩下的我们每人一块。
一个节目是每个中秋节必有的,就是我们和父亲争论买什么样的月饼。其实,小卖部里一共就两种,却分裂了我们的味蕾。虽是争论,每次都是依着我和妹妹,因为母亲会站在我们这个战队并训斥父亲不像大人。
忙碌的中秋时节,一块月饼就算是过节了。现在回想起来最好吃的月饼就是在那时吃的!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节日的过法是不一样的,但我相信,传统节日里有的是生活的味道,有的是成长的记忆!
附:部编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
《传统节日》
春节到,人欢笑,贴窗花,放鞭炮。
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端午节,赛龙舟,粽香艾香满堂飘。
七月七,来乞巧,牛郎织女会鹊桥。
过中秋,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
重阳节,要敬老,踏秋赏菊去登高。
转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团圆真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