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通吕运河边的一个小镇上,镇中心除了有一座横跨两岸的桥,桥旁边还有一家新华书店。那时所有的书店都叫新华书店,在我印象里就是个卖《新华字典》的地方。
我的四年级语文老师是我的本家姐姐,开始教我的时候才19岁,刚刚师范毕业。她就住在我家后面,我有事没事就往她家跑。也是她借给我第一本大块头书《红楼梦》,我捧回家囫囵吞枣地读完,也不知道啥感觉,只是知道了原来还有不同于语文课本的书,读着还挺有意思,总是想知道后来怎么样了。
我总是去老师家借书,借的多了她便让我去新华书店找书,我这才第一次一个人走进这家书店。店里也就一间多教室大,对外一圈柜台,柜台里面都是高高的靠墙的书架,上面满满当当都是书。营业员在柜台里闲话家常,顾客是被允许进到柜台里面从书架上挑书看的。那时候还没有超市这个事物,书店这种模式让我感觉很新鲜,我学着别人的样在书架上搜寻起来。书店虽然小,记忆中书的种类在我这个小学生的眼里还是很丰富的,中外古今,武侠,科幻都有。现在我的书架上还有《福尔摩斯探案集》,《莫泊桑短篇集》,《海底两万里》等书都是在这家小小的书店里买的。
买完了书赶紧回家,搬个小板凳坐在廊下悠闲地看起来,真是享受。
后来新华书店不知道怎么慢慢没落了,城里又相继开了两家大的书城,楼上楼下的面积很大,而且有地方让你坐着读,很多学生、青年都喜欢在里面蹭书读,有时候坐不下干脆就坐在地上,挑书的时候还得注意别踩着过道里的人。书的种类大大的丰富起来,各种精美的名著,人物传记,心灵鸡汤,励志故事,分门别类摆放整齐,各种教辅书也能铺满整个楼层。另外书店开始经营周边,唱片,文具,复读机也是主角。我这时候搜罗的书又多又杂,既有琼瑶,也有余秋雨,既读路遥,也看苏童。网络作家也开始慢慢兴起,安妮宝贝的每本书我也追的。
等到儿子出生,没时间逛街,我挑书的地方又搬到了手机上,当当,亚马逊,第一天下单,第二天书就到手了。获得书的途径变得简单便捷,新买的书很快在床头堆起来,但能静心读下去的书却变少了,好几本都只读了开头,好怀念从前一本书翻来覆去读好几遍的时光。
前不久单位组织去苏州,于是去了在朋友圈刷屏的诚品书店。可能因为刚开业不久里面人好多,走走停停,翻翻找找。诚品的定位就是一个大型小资集散地,各种旅游图书,心灵鸡汤,咖啡,烘焙,黑唱片,零基础绘画,读者见面会都杂乱又热闹的装在一个庞大的建筑里。原本想象中一个优雅独特的书店如菜市场一般熙熙攘攘,挺让人扫兴。我闻到咖啡的香气,我听到动听的背景音乐,我看到精美的铜版纸印刷,但唯独没有一本吸引我想读下去的书。不知道台湾原版的诚品书店什么样,至少在苏州我看到一个作秀大于实质的书店。
在香港时我也打探了一下书店,原打算淘几本大陆没有的图书,一进门没想到放在最显眼地方就是两类书,一类风水,一类烹饪。看得我失了兴趣,因为时间紧也就没有细看。
再过十年不知道我们会以各种方式阅读?喜欢的书店还会存在吗?就像一本翻不完的书,想知道结局吗?就请一直读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