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寮国带回来的东西,说起来除了少数土产品之外,只有一些风景的记忆而已。不过那风景中有气味,有声音,有肌肤的感触。那里有特别的光,吹着特别的风,耳里还留下谁口中的声音。还记得当时心的震动。那是和只有照片不同的地方。那些风景是否会对什么有帮助?我还不知道。结果或许没有太大用处,只不过是回忆而已。但本来,那就是所谓的旅行不是吗?那就是所谓人生不是吗?——村上春树《你说,寮国有什么?》
我在香港机场逛书店,邂逅村上春树的这本新书。只是一眼,这段文字就走进我的心里。村上具有一种抵达人心的讲述能力,他能用朴实贴切的语言讲出玄妙的情感。
香港的书真心贵,我想着会去逛台北诚品书店,到时候再入手一本。可第二天晚上,我在台北车站的诚品书店却没有找到这本书,但是村上的这些话一直伴随着我在台湾的旅途。
是啊。你说台北有什么?你说,旅行到底有什么呢?
我兴匆匆地来,就是为了将那些我只知晓名字的景点和实物作一下对照,证明我去过这个地方。如此而已?
到达台北已经傍晚时分,天空飘起细雨,从温热的车子里走到街头,感觉有些冷。在车站周围沿着墙根每隔几步就有看似流浪的人,身边码放着寥寥的行李,地面铺着纸板之类,甚至还看到简易的折叠床,看情形他们并非滞留的旅客,而像似长期居住这里。
夜幕渐启,街灯初上,冷风,细雨,让这些墙根下寄宿的人显得尤为可怜。妻子疑问在台北这样繁华知名的大都市,为什么车站会有这么多的居无定所的人?
我有同样的疑惑,不过转念想想,我找到另外一种解释。或许这些老人并非全部真的无所居住,他们居住在车站,是出于驱散孤独的需求,他们寻找生活在人群之中的感觉。而他们不受驱逐,证明这个城市的大度和宽容。
在此之前几天,我读到一篇文章说,日本全国2016年有4万7000个的“孤独死”案例。我越发相信这种出于害怕孤独的原因而居住车站的理由,当然,也不会尽然如此。
我曾经有五六年的时间都经常出差各地,到过很多车站。漂亮也好破旧也罢,都没有给我太深刻的印象,甚至可以说我不大喜欢车站。
在车站这种地方,我总是不自觉地神经紧张起来,留意行李、钱包、发车时间,不是急匆匆地赶车就是焦急地等待。空气总是浑浊,让人头晕,不能令人怀有愉快心情欣赏什么。
当我看到这样一个群体,安之若素地居住在车站,使我再次审视这个来到或是离开的地方。相较于台北故宫的奇珍异宝,台北101的璀璨夜色,台北车站留给我一种更为直观的人间冷暖感知。
在清境农场小食街喝酸笋汤的时候,对面坐着的一个老太太饶有兴趣盯着我的孩子看,不时露出慈祥的笑容,问孩子多大,问我们从哪里来。我也问她哪里来,她说她是马来西亚华人。旁边的台湾导游说,每到选举的时候,马来人便骂华人让他们滚回中国。
老太太笑着承认,并劝台湾导游小声点,不要让其他同来马来游客听到不太好。这个相视而笑的瞬间,我们来自不同地方的三种人产生了自家人的亲切感。
老太太说她到中国很多地方旅游过,很多地方话听不懂,尤其是广西人上海人说话。我说我也听不懂,中国太大了。她说,是啊,中国好大。
夕阳的余辉洒在日月潭的水面点点波光泛动,夕阳下的码头总有一种隽永独特的美,我想因为这种美是很快消退的美。我总是在这样的时刻,心头笼起惆怅,产生想家的念头。
一支原住民乐队在唱歌,娜鲁瓦似的格调,柔情似水地格外动人心弦。我就是在某一个瞬间被击中,确切地说产生心中一痛的感觉,旋即起身买了他们的CD。
我是那种餐馆点菜会先看价格的人,1000块台币与我而言不算便宜,不过我想我不会后悔的。当我回到家放CD听的时候,我听出其中几首是当时现场演唱的,虽然当时我没有听懂一句歌词,但是它们在我的脑海里留下印记,我真的把那音乐带回了家。
现在我离开那个地方,或许我再不会去那里了。在家里听CD时,我或许我还会找到和那时一样的心情,那个夕阳余辉闪耀的码头,音乐和水波一样荡漾。
去阿里山的巴士上,一个骑行者,将他的自行车套上一个黑色外罩,这样使其成为一件行李搭乘巴士。这样大件的行李有点阻塞后车门逃生出口的位置,从安全上说似乎有点不妥。
不过包括司机在内,所有人都愿意给他提供便利。大概人们在心里都会这样想吧,这个人真不容易,一路上很辛苦,值得敬佩。
瘦高个子,皮肤黝黑,浓密的胡子,一副历经风霜的样子,听口音像是韩国人。他跟另一个外国游客聊天时,说他已经独自骑行有一年时间,游历过了中国,下一个国家是日本。
就我自己来说,我相当理解一个人去旅行的感觉,甚至想有机会我也要试一试。那样的话,可以对着平凡无奇却让我生出兴趣的事物细细品味,可以神游到云天之外时不被打扰。
我的心里有另一个世界,那个世界和眼前的世界有着相当远的距离,这使我在两个世界转换时,有一点卡顿,使我有时候便显出几分木讷。
有时候和别人一起旅行,我不得不打起精神,这样多少有点疲累感,时候会有虽然玩了好像什么没有留下的感觉。
去阿里山的途中一路都是阳光灿烂,可到了山顶的时候就阴沉下来,不过看天色也不像要下雨的样子。尽管如此,还是相信一个老年导游的建议,买了雨衣,结果半小时后真的下起雨来了。
雨一下,山间就一片迷蒙,搭乘小火车攀山 ,走在森林中,看参天的大树,感叹人的岁月何其短哉。
许多树木在一起成为森林,有了意义。而一片树叶的意义在哪里?一片树叶飘落,世界还是那个世界。
从景区出来,看到韩国欧巴已经骑坐在他的自行车上,他在等红灯变绿就出发。虽然天空还有细雨飘落,不过,我想我们不必为他担心,他对于风景的定义要比我们更宽泛。
清明的时候,我去某地去旅行,事先网上搜到的旅行攻略中的照片很漂亮,让我对于那个地方充满不小的期待。可当我在玩完一个景点后风尘仆仆赶到该地时,眼前呈现的是一个极小破落的小村庄,吃饭住宿只有寥寥的简陋的一两家。当时是人困马乏暮色四合,只得找了一个简陋的旅社住下,第二天还不肯甘心四处察看了,确定我们没有找错地方后才接受了现状。
就是这样的经历,却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事后跟别人也屡次谈及,再回想这个经历,早没有了失望的情绪了,反而生出一种特别的趣味,被印象深刻地记住。
这就如村上君说的那样:旅行是一件好事,虽然会有疲倦,会有失望,但一定会有什么。
我现在居住在一个四季很不分明的城市,过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到了岁末便发出感叹:啊,这一年有过去了,好像什么都没有做,什么都没有留下就过去了。
怎么样才能把这时光抓住,留下一些印记呢?我想旅行是方式之一,它能让人能获得有别日常的情感。
旅行到了一个气候相差较大的地方,我心头会涌起这种温度下曾怀有的心情,脑海里想起的未见得都是分明确切的事件,而是像回到往日的某种熟悉的状态中。曾经细小微珠的事情,欢乐也罢痛苦也好,都被时间PS得柔和了。
蓦然想到少年时生活的某个场景中的自己,心底瞬间有被刺痛的感觉,可又喜欢这种隐痛。究其原因是那样的回忆瞬间,让我再次触摸我那时的状态,那颗困苦的、孤独的、未定性的,完好的、寄予未来期望的少年的心。
那种无论怎样,都觉得前面都有变化,自己会长大,会去一些地方,会爱上某些人,做些事情。正是那种心里怀着种种的可能性的状态,才让人怀念吧。
人长大了,生活稳定下来,也意味着心怀的可能性越来越少。去旅行就是反日常的一种体验,把自己从昨天N次方般的生活中暂时脱身,在心里种下一些可能性,怀着期待的心情踏上旅程。这种心情使我们仿佛又回到青春懵懂的成长时光,重新擦亮被习以为常的生活所遮蔽和压抑的好奇之眸。
旅行的悲哀之处是我们终将回到日常之中。“回到日常的延长线上。回到我本来所属的时间性中。迟早都必须回去的那个场所。”——村上春树。
在归途的机场,我特意去寻找村上的这本书。一间零食店顺带卖书,在为数不多的书中,我再次找到村上春树的这本书,这次我没有再错过。和这本书的邂逅,也是我这次旅途中意料之外的收获,这篇日记呢?也该是吧。
你说,旅行到底有什么?我说,旅行会让我们为一些日子系上记忆之勾,这样我能钩住一些过去的日子,使它们不成为真正的过去,使它们将来成为我们未来情感的酵母,生活的增味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