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也许你会说,我都到医院来了,能有什么好消息,都是不好的消息,可是不好的消息也是分等级的,一般坏,比较坏,非常坏,最坏!这里我们一起说说遇到最坏的消息,比如癌症时怎么办?
我们一直以来的医学教育中,对这种情况,偏向于采取的措施是隐瞒,善意的谎言。以前的家长式的传统医疗模式,医生在医疗的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所谓医者父母心,医生以为人父母的心理来决策和担当。
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参与和决策度不断强化,同时医患关系的改变,从绝对的信任变成了习惯性的质疑,社会也在变化,家属的立场不再是完全代表患者的利益。国际上越来越强调病人应该有绝对的知情权,而不应该由其他人来决定他的治疗,抢救,甚至是生死。
即使是再不好的消息,也要如实告诉病人吗?怎样来权衡说与不说呢?所有决策的核心应该是符合病人的最大利益。
曾经有一个年轻的中学女老师,年轻貌美又颇有才情,未婚夫是青年才俊,一对壁人,羡煞旁人。在即将结婚之际,发现女孩患直肠癌,当时的治疗方案是手术,排便改道。家人商量后,态度明确,不告诉女孩。未婚夫坚决不同意行改道的手术,说女孩爱美之极,绝不可能接受这种手术,结果未手术,出院!6个月后因肠道堵塞行手术,她埋怨说,为什么不告诉我,你明明知道不手术我会死的,如果我命都没有了,我还有什么?那次住院,她英俊的未婚夫始终未见!
说与不说,真是两难的事!说吧!对病人而言太残忍,家里人也不愿意,医生觉得太困难!不说吧!又伤害了病人的知情同意权,本来可以有更好的治疗方案!
我们曾经有一个病人,30岁左右的年轻男性,肺癌,得知病情后,反锁房门,用凳子砸开玻璃后坠楼。所以,在说与不说间,更多的医生愿意选择跟家属交代病情。
当你评估病人的情况,决定要告诉病人本人时,怎么来说呢?我们需要做完整的流程安排,由何人何时何地何种方式来说?
首先,医护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心中有数,统一认识,统一安排,和家属或重要他人,一起告诉病人。
一个重要的医患沟通,应该是有仪式感的,让病人感到被尊重。预约一个时间,确保在沟通时不会受到干扰,利用舒适熟悉的环境。沟通前充分准备好有关的资料,病历,检查结果。开始时,先评估病人已经知道了多少?他希望了解什么?谈到重点的内容,不要吞吞吐吐,畏首畏脚,但也不能不顾病人的理解和感受,铺天盖地的说。
一般这种情况下,病人的心理会经过4个阶段。首先是,否认期,他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肯定搞错了!然后是,狂躁期,不得不接受事实时,怪命运的不公!然后是,抑郁期,情绪低迷,一蹶不振,接下来是接受期,开始正视这一切。所以,当我们第一次涉及到核心的病情交代时,是引导他考虑这方面的可能,而不是去紧急的通知,敲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当他进入第四期,这时候才是治疗沟通效果最佳的时候。
目前的医患沟通中,过多的签字对改善医患关系毫无益处!并不能改善相互之间的信任关系,反而让病人觉得你在千方百计推卸你的责任。病人对医生的反应不是你做的对错与否,更多的是在于他内心的感受!当他觉得你好时,你就是好的!医患沟通应该变成医患协商,为了一个共同的利益,一起商量决定怎么办?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给病人留下余地和希望,让他感受到对我们的信任。
人有三种方式结束自己的人生,第一种是突然的离世,第二种是慢慢老去,寿终正寝,第三种是预期的期望,更温柔!当对死亡没有那么深的恐惧时,就可以有一些时间来慢慢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