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三)
清人梁恭辰的笔记《北东园笔录》初编中的卷六,有《陶文毅公》一节,讲了一个丫鬟代小姐嫁人的实事。这里,我就以梁恭辰的笔记为依据,说一说笔记中这位清道光重臣的一段离奇姻缘。
这段传奇姻缘的主人公,笔记作者梁恭辰行文中一直称其为“陶文毅公”。
为什么不具名姓呢?
根据我的推测和判断:
因为这位“陶文毅公”和笔记作者的父亲是同榜进士,是其父执辈;平日里,两家相交甚笃。所以,笔记作者在记载其事时,并没有直书“陶文毅公”的名讳,这是礼仪上的尊重。另外,陶文毅公也是名重一时的人物,只要提及“陶文毅公”四字,不用名姓,时人大概就已知其人为谁了。
既然要写此文,我首先就必须弄清楚,这位“陶文毅公”究竟是谁?笔记作者所录,是否真有其人?
确有其人,再述其事,这样,才不失我读笔记,写笔记的初心。
其实,查证起来,也很简单,很快就找出了结果:文中的“陶文毅公”,就是陶澍(shù)。
既然主人公名姓已经清楚,那么,有必要先简单介绍一下陶澍其人!
陶澍,生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卒于清宣宗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享年61岁。
字子霖,一字子云,号云汀、髯樵,湖南安化人,清代经世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清朝道光一朝的重臣。
清仁宗嘉庆七年(农历壬戌年,公元1802年)进士,时年24岁,授庶吉士,任翰林编修,后升御史,曾先后调任山西、四川、福建、安徽等省的布政使和巡抚。
清宣宗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任两江总督,后加太子少保,任内督办海运,剔除盐政积弊,兴修水利,并开设义仓用以救济荒年。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病逝于两江督署,赠太子太保衔,谥“文毅”,入祀贤良祠。
著有《印心石屋诗抄》、《蜀輶日记》、《陶文毅公全集》等。
为官期间,在除恶安民、抗灾救灾、兴修水利、整顿财政、治理漕运、倡办海运、革新盐政、整治治安、兴办教育、培养人才等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特别是,在任内极力整顿淮盐积弊,裁省浮费,严核库款,缉禁私盐,淮盐得以行销。又于淮北试行票盐,后推及淮南。
与“湘军三杰”(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关系十分密切,在理学经世思想、改革思想、吏治思想、人才思想、爱国思想等方面,对“湘军三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认为“湘军三杰”是其思想与事业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陶文毅公澍介绍至此,文入正题。
按照笔记的记载,再对照史料:首先,陶文毅公曾任两江制府,这一点,和史实道光十年任两江总督完全一致。其次,安化人,此家乡出处也无误。第三,他曾和笔记作者梁恭辰的父亲是壬戌年的同榜进士,这一点,与其清仁宗嘉庆七年(农历壬戌年,公元1802年)进士的资料完全吻合。
既然一切已被初步验证与历史事实相符,那么,下面的行文,我就有底气放开手脚走笔了。
清人比较重视同年的情谊。
历史上的各代,都有类似的情形。
陶文毅公与笔记作者梁恭辰的父亲梁章钜是同榜进士。
说到这里,忽然想到,梁章钜又是怎样的人物呢?
从一个人的朋友,多少可以判断这个人的行事为人,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再简略说一下梁章钜。
梁章钜,生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卒于清宣宗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享年75岁。字闳中,又字茝林,号茝邻,晚号退庵,祖籍福建福州府长乐县,生于福州。先祖于清初迁居福州,故自称福州人。曾任江苏布政使、甘肃布政使、广西巡抚、江苏巡抚等职。上疏主张重治鸦片囤贩之地,强调“行法必自官始”,并积极配合林则徐严禁鸦片,是坚定的抗英禁烟派人物。也是第一个向朝廷提出以“收香港为首务”的督抚。是一位政绩突出、深受百姓拥戴的官员。晚年从事诗文著作,一生共著诗文近70种。其在楹联创作、研究方面的贡献颇丰,乃楹联学开山之祖。
陶文毅公与笔记作者梁恭辰的父亲梁章钜既是同年,又同在京师做官,两人的志趣猜想也相投,所以,陶、梁两人交谊深厚,情感密切。基于此,两家的内眷也常有互动来往。
梁恭辰的母亲郑夫人曾经对其说起陶家的家事:
“你陶家的伯母,她的右手背上,长了一个比较突出的赘疣。我曾经特意问她,怎么手上会长这么个东西,有没有问过大夫?”
梁母郑夫人问及此事,陶家伯母有些局促不安,似乎又有深深的愁思,口中言道:
“您有所不知,我出身低微贫贱,年少的时候,经常操作家中的大小事务,手上的这个赘疣,就是小时候磨磨时,被磨柄弄伤,才留下的伤疤!”
因为陶家伯母讲说这一状况时,神情有些异常,又有些感伤,所以,梁母郑夫人也就没敢再追问详细情况。
此事,就此作罢。
后来,一次偶然的集会,梁恭辰的父亲梁章钜听楚南知(好云)讲说陶文毅公的家事,对陶家伯母的相关事情才有了一些了解。
据说,陶文毅公年少的时候,家庭非常贫困。最初,文毅公的亲事,陶家家长给他聘了同县黄姓人家的女儿。
就是因为陶文毅公家贫,这个亲事中间出了变故。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