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曰:子不闻《阴阳传》乎?曰:不知。”黄帝道:你没有听过《阴阳传》这部书吗?雷公说:不知道。
“曰:夫三阳天为业,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阴阳。”黄帝道:三阳之气护卫于人体之表,使人体能够适应天气变化,当它们上下运行时如不按一般规律,就会合而产生疾病,妨害人体阴阳的活动。
“雷公曰:三阳莫当,请闻其解。帝曰:三阳独至者,是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病,”雷公说:三阳之气并至,不可阻挡,请您讲一讲这其中的道理。黄帝道:三阳独至,就是三阳之气并至,其来的时候像风雨一样迅速,侵犯到人体上部,就发生头顶疾病,侵犯到下部就发生二便失禁的病。
“外无期,内无正,不中经纪,诊无上下,以书别。”它所引起的疾患,在外没有明显的征象可期,在内没有准则可据。其病变不符合一般规律,因此诊断就无法肯定其病属上属下,应根据《阴阳传》加以识别。
“雷公曰:臣治疏愈,说意而已。”雷公说:我对于这类病,极少能治愈的,对其道理也只是略知大意而已。
“帝曰: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礔砺,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嗌喉塞。”黄帝道:三阳是至盛之阳,积聚在一起,就发为惊骇,病起时如风一样的迅速,如霹雳一样的猛烈,九窍都为之闭塞,阳气盈溢于外,因而就咽干喉塞。
“并于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澼,此谓三阳直心,坐不得起,卧者便身全。”如果并入于阴,就会上下失常,下迫于肠,发生肠澼。这是三阳之邪积并,直冲心膈,所以坐下就不能起立,躺着也觉得身子沉重。
“三阳之病,且以知天下,何以别阴阳,应四时,合之五行。”以上虽然说的是三阳之病,但从而可进一步了解天人相应的道理,以及如何区别阴阳,顺应四时,以及如何与五行相配合。
“雷公曰:阳言不别,阴言不理,请起受解,以为至道。”雷公说:上述这些道理,明白地讲,我还不能分别,隐约地讲,就更不能明了了。让我站起来聆听您的讲解,以便领会这一深邃的道理。
“帝曰:子若受传,不知合至道,以惑师教,语子至道之要。”黄帝道:你虽然接受了老师的传授,但不知道应与至道相结合,因此对老师所教的还有疑惑,现在,我告诉你至道的要点吧。
“病伤五脏,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别,是世主学尽矣。”如果病邪伤及五脏,筋骨就会日渐消损。像你所说的那样不能理解不能辨别,世上的医学至理就要失传了。
“肾且绝,惋惋日暮,从容不出,人事不殷。”例如肾脉将绝,就表现为心中憋闷,傍晚时更厉害,身体懒得不想出门,没有精神应酬人事。
(原文)
帝曰:子不闻《阴阳传》乎?曰:不知。曰:夫三阳天为业,上下无常,合而病至,偏害阴阳。雷公曰:三阳莫当,请闻其解。帝曰:三阳独至者,是三阳并至,并至如风雨,上为巅疾,下为漏病,外无期,内无正,不中经纪,诊无上下,以书别。雷公曰:臣治疏愈,说意而已。帝曰:三阳者,至阳也,积并则为惊,病起疾风,至如礔砺,九窍皆塞,阳气滂溢,干嗌喉塞,并于阴,则上下无常,薄为肠澼,此谓三阳直心,坐不得起,卧者便身全。三阳之病,且以知天下,何以别阴阳,应四时,合之五行。
雷公曰:阳言不别,阴言不理,请起受解,以为至道。帝曰:子若受传,不知合至道,以惑师教,语子至道之要,病伤五脏,筋骨以消,子言不明不别,是世主学尽矣。肾且绝,惋惋日暮,从容不出,人事不殷。
今天学习了三阳之病。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