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到一个视频,视频中一个爸爸在自己14岁女儿做美甲的地方,和她女儿有这样一段对话,“你做完美甲,拍个照片留个纪念就卸掉它就行了,你现在14岁,正上学呢,散着头发,又做美甲,这是美嘛,你这就是街溜子的模样......”女儿听了爸爸的话,丝毫无动于衷,仍旧在安心做美甲,也说不会卸掉,期间也跟爸爸发生了肢体冲突。
此时,门店的工作人员还在说,“14岁正是爱美的年龄啊......”这一句话就把这位爸爸点燃了,马上跟店员说到,“美是不分年龄段的,但是她现在14岁正是学习的年龄.......”。
看到这个视频,让我不禁在想究竟哪一方说的是对的呢?到底什么是“对”的事情呢?站在女孩的角度,14岁的确是青春懵懂期,对于美的理解自有她们这个年龄段的认知;站在这位父亲的角度,在他们那个年代的认知里,14岁中学生就是应该有学生的样子,学生的样子就是长头发扎马尾辫---干净利索,不留长指甲不做美甲,不染头发。
站在各自的角度上看待这个事情,似乎谁都没错?如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鸿沟”都是很难去跨越的,根本原因或许也是因为各自在各自的世界里,看待事情的角度都不一样,很难去达成一个共识。甚至于看到视频的评论区,不少人也是写着非常支持这位爸爸的做法,这让我想到自己上学的时候,曾经妈妈给了50元让我去剪头发,本来单纯剪个头发,这50元是还有剩余的。可谁承想,我到了理发店,被理发店的营销手段各种说辞,马上就让当时还在念初一的我破防了,把50元全都花光做了头发顺直的保养。(那会儿还是00年代的时候,50元也算是学生期比较大额的钞票了)
当我兴高采烈的回到家,妈妈知道我花光了带去的整整50元,随即给我就是一顿“暴揍”,至今我都还对当时那个画面记忆犹新。这件被打的经历,其实也让我自己意识到乱花钱的后果,对于未来的一些花钱观念也是有一定的警醒作用。但在当时那个瞬间,我完全理解不了妈妈的情绪,甚至我俩也没有就这个事情深入沟通过。那个时候我妈妈认为我把50元全花光做头发是不对的事情,可我当时就是单纯认为自己的头发很卷影响了自己的整体形象。
所以,孩子和父母很难去保持一个水平线沟通,毕竟看待事情的角度不一样,也从来没有冷静的坐下来彼此倾听对方的话,在我们的那个年代,相信有很多父母的教育是,看到自己认为不对的事情就是孩子做错了,孩子所面对的就是劈头盖脸的一顿大骂,好在对于70、80后那代多半儿都是小时候被父母打骂过,但却没存在什么玻璃心。反倒是现如今的小孩儿,似乎玻璃心越来越多了,你们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