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我真正发自内心的对英语产生兴趣、觉得有实用价值,那还真的得是我主动、自发地用英语去读一些东西的时候——地道的英文博客(Wait But Why)、可以提升英语阅读水平的课外读物(书虫)、当然少不了 Medium 上有意思的文章还有经典的文献。我对外语启蒙的时候并不是源于我们很多人重视的高考、考研等等——那时候还没有真正的开悟,发自内心的感受到英文的魅力、认为英语有多么的实用。
读研后,我其实一直想精简化自己学英语的过程——只注重阅读这一部分,尽可能的忽略听、说、写!但在查阅和了解了很多权威资料后,很多东西都提到听说读写其实是一体的,想要孤立的把阅读这一部分学好,可能会事倍功半——换言之:只有合理的安排好听说读写的比重,英语能力才有可能事半功倍。
这就很无奈了,有点像演绎与归纳的关系——但其实我只想通过阅读窥探丰富英语世界里的一个小角落,哈哈哈哈!
所以我现在的英语学习,基本分 3 部分!
单词
很多人推荐在阅读中学单词,我非常的赞同!但我赞同,只表明这句话是对的,并不说明这句话是实用的、完整的、易操作的!相反,这个提倡有很多的前置条件!
一个没有词汇储备的人,怎么去读文章?读什么样难度梯度的文章?每天读多少......把这些东西搞清楚的难度,我想真的比搞清楚怎样记好单词的难度大!
所以更好的方法应该是:以阅读英语读物为导向、实践过程,也不能落下专门记忆单词的环节!这两个环节不应该是简单的独立程序,相反,它们非常像前端和后端——你可能会其中一项,但你的舒适区非常的有限。
阅读
我读的东西也比较简单,比较权威的几个英文博客:Naval、Wait But Why、Steve Pavlina;当然还有一个自由的博客平台 Medium。英文文献的话,每天会有一些时间不用翻译软件看看摘要和结论;英文书籍的话看的比较少了,准确的来说应该是我读研后,看书这个行为本身进行的就很少。
听力
最适合我的听力材料,真的是新概念英语二,现在每天的话会听个 3-4 篇对话!具体流程是:先不看内容听 1-2 遍,发现总是会有些内容听不明白、甚至是完全听不懂!所以后面就会把英文对话看一遍,然后再去听几遍,这次听清楚的内容要比第一次听明晰的多,这样的话,每天都会听懂几篇对话,后面到晚上健身的时候,就可以随机播放里面的一些对话,不求全部听懂,只要能依稀听清楚里面的某几句话,也是有收获的,这就叫可理解性输入,对激活大脑里的很多区域都有很多帮助。
祝我们的英文水平,都可以细水长流、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