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烟火气
在广州的第一个冬至,竟然是可以穿短袖的天气。与以往冻得手脚蜷缩的时节,哦不,与我记忆里冷到手脚僵硬之时再去吃碗热气腾腾的汤饺的场景,出入太大。身体真的有记忆,早早就打算好今天去吃碗酸菜饺子。
近几年,《舌尖上的中国》、《深夜食堂》、《风味人间》等等关于食物的影视作品,给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食物种类,然而最打动我的是隐藏在其后的文化和人情。大众点评、美团等APP的出现以及外卖服务的普及,降低了我们品尝美食的时间和精力成本,相应的,对于美食的评价标准,也必然严苛起来。
我始终有一种执念,食物没有了人情与文化,美味的仅仅是那个瞬间吧,限于口腔的记忆总是短暂的。令人念念不忘的食物,必然与彼时的情境、人都密不可分。
在外奔波劳顿一番,经常是奶奶熬好杂粮粥等我回家,冬日呵气成冰的夜晚,浑身的酸痛在喝一碗热气腾腾的粥之后,神奇地消解。难过以及生病的时候,外婆不厌其烦做的黄米糕最是安慰人。周末回到家,老爸第一句永远是:“你想吃什么,爸爸给你做。”每年春季,妈妈用刚从菜地里采摘的西葫芦做的菜饼,以及在我没有胃口时做的疙瘩汤,早已成为我的特效药。这些稀松平常的食物,承载的是长辈亲人的关爱,也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后盾”。我,也想用食物来传达我的祝福给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TVB的电视剧总会出现这样一句台词:我给你煲汤喝啊。
给家人做健康的美味的食物,为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是我的野心,也是我学习营养学的动力。
也曾有过一段在异地城市独自居住的时光,加班很晚,压力很大。在那个时期,找到了一个消解压力的方法——给自己做饭。即使一个人,也要照顾好自己的饮食起居,身体好才是做好一切的基础。好东西都是需要花时间的——最喜欢做的竟然是家人经常做给自己吃的平常食物,一道道工序之后未必能复原那种味道,可已经是足够的慰藉。就像《海鸥日记》里,父亲在每年郊游时为幸惠做的饭团,给她的人生打下最坚实的底子了,不管漂泊在哪里,她是一个有根的人,也是她在自己的店里卖饭团这种食物的原因吧。
自己做的食物,未必是别人心中的美味,但能够在做食物的这个过程中,让伤心的东西消化,给人以身体和心理的力量。以后我会为人妻,为人母,也许会成为奶奶或者外婆,挺想用给家人做食物的方式带给他们源源不竭的力量。
听一位学心理学的朋友说,一个人安全感的建立最初是依托物质,最后变成一种心理需求。视听嗅味触五种感官的满足可以建立最基本的安全感,最容易被满足的是视觉、触觉、味觉。所以我想,一个人不管到了哪里,能够自己做出熟悉的平常的食物,是可以带来安全感,开始让人在新环境中重新找到自己,不会被忽然的打击而偏离轨道吧?
在家的时候,爸爸和妈妈经常做饺子,两个人默契地分工明确,爸爸负责买肉剁馅儿,妈妈负责和面擀面皮和包饺子。冰箱里经常有冰冻饺子供我们应急。虽然老爸变着法儿的蒜薹猪肉饺、藕根肉饺子、芹菜牛肉饺、胡萝卜羊肉饺、茴香肉饺、咸菜脆哨(将肥猪肉煎出焦香)饺,我却觉得一点儿也不稀罕。
等到离家在外,看到饺子馆总有一种亲切感,似乎看到爸爸和妈妈在厨房忙忙碌碌包饺子给我们吃。
今个儿,明明一个人,却似乎是跟谁约定好似的,吃饺子成了我必须要做成的一件事。吃饱了回到住的地方,我明白,我念想的是一家人忙忙碌碌准备食物的那种烟火气。
这个冬至,让我许个小小的愿吧,请各路神仙帮帮我,让爸爸下个星期一的手术顺顺利利,还有奶奶早点康复,让家人平安顺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