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心共古今
――读李雁红《泉声集》
文/高保民
题记:诗词是美好的象征,灵魂的洗礼,神圣的殿堂,只有不忘初心,勉力前行,用生命去谱写,用生活去实践,或许才有可能领略感受播洒那圣洁的光芒,真可谓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愿和诗友们一道为此不懈努力!
――李雁红
小时候,读王国维的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其清泉与明月疏密有致于雨洗后之空山的意境给人的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不求甚解到认识越来越透彻,是一种质的变化。而杨钰莹的一首“泉水叮咚,泉水叮咚,泉水叮咚响。跳下了山岗,走过了草地,来到我身旁。泉水呀泉水,你到哪里,你到哪里去?唱着歌儿,弹着那琴弦流向远方……”更是给过我的少年时代许多美好愿望。可见,一首诗或一首歌,只要它足够好,即使经过多少岁月洗礼,也都如涓涓细流,刻石有痕,无需着意,人们也会将它牢记,一本好书更是如此,例子多到比比皆是古今亦然。
近日,有幸亲手得到山西省诗词学会名誉会长李雁红惠赠的《泉声集》。展卷之余,这一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与王国维的诗和杨莹玉的歌给我的感受一样深刻。
“泉声”是李雁红近年来创作时用的笔名,也是他平生自认为最爱、最美、最纯真的声音。《泉声集》就是作者基于“泉声”汇集而成的一本兼评与论的诗歌书籍,笔者这一篇读后也基于书内“泉声”有感而发。
关注李雁红,始于关注他的身世,和曾经发表过的诗歌作品。
李雁红的祖籍是盂县仙人村,他的父母从家乡参加革命工作后,在大同工作期间生下了他。大学毕业后,他陆续出版了诗集《歌漫山乡路》《赤子情怀》《山乡春夜》并发表了很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文章。他从山西省政协副主席的领导岗位退下来后,至今担任山西省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依然笔耕不缀,活跃于晋军诗词高地。
夜读《泉声集》,他的大多数作品都如潺潺清泉滴石流韵,妙语连珠,宛若天成。实打实的说,目前的图书市场,异彩纷呈,仅外包装的奢华程度就足以令人瞠目结舌,但鱼龙混杂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图书也不少,即使是一些正规出版社重磅推出来的东西,也很少让人产生那种爱不释手的感觉。然而这本《泉声集》则不同,淡雅而简约的设计,直观上就给了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集内还收录了三位山西大学教授李旦初、马作楫、阎凤梧每人一篇评论文章,为我们很好地理解作品提供了帮助,作者306首格律诗和3篇诗论,浑然奏出“泉水叮咚”之声韵,页页传声含情,令人于荡气回肠处爱不释手。
从2010年到2014年在工作之余能取得创作出306首格律诗的成绩,如果没有孜孜以求、孜孜不倦的坚守是决不可能的。这一点,我们能从他所收录在《泉声集》中的格律诗里感受出来,其间绝大部分诗词都取材于八小时以外的暮云、晨曦、星月、河岸或车旅路途饭后茶余。如《汾河中秋夜》:“月到中秋情最多,银光泻亮一条河。岸隔灯火云烟处,谁解兰舟荡碧波?”此诗中,波光如鳞犹如万千月亮落满大河,又见兰舟荡于秋水,那数不清的团圆情,真令人心旷神怡;《故乡情》:“龙城今夜爱成河,楼外华灯楼内歌,最是乡情连着我,魂牵梦绕泪流多。”此诗中楼内与楼外,龙城与故乡,爱河与泪目,魂牵与梦绕,起承随意,自然转寰,天衣无缝,融情于一处,难拆难分;《咏丁香》:“春夜丁香为我开,芬芳怜爱云衣白。轻颦浅笑双螺黛,倩影轻移伴月来。”此诗中灯火阑珊的春夜,芬芳的丁香浅笑嫣然,倩影轻移伴月而至,全诗春的气息分明因风而成,却不着风字。着云衣白者,丁香乎?玉人乎?任凭浮想。《蛙声》之中:“蛙鼓声声汾水湾,清风习习夜阑珊。”;《红月亮》之中:“红月碧空头上起,团圆千万是心期。”;《雨后汾河》之中:“晚风更使游人醉,飞起百灵弄柳梢。”;《点点白》之中:“随心杨柳轻轻摆,落下银河点点白。”;《题留筠馆》之中:“清波依旧鱼读月,寂寞何来鸟谈天?”;《诗心》之中:“古今中外共诗心,大爱真情总是魂。”等等这些信手拈来,俯拾皆是的句子,那一句在纸上均有清泉拍石的妙音。试想,置身人间如果诗人没有一颗诗心没有一双诗眼没有一份痴情和执著,应该很难觅得如此众多流光溢彩叮咚悦耳的佳句。限于篇幅,本文仅撷取《泉声集》里的这几首小诗和一些句子与读者分享。
《泉声集》共分八个篇目有《并州情怀》《三晋拾零》《神州纪行》《学海感悟》《风物抒怀》《花前采撷》《桃花潭水》《如画亲情》其中让人眼前一亮的诗词佳句还有很多,令人反复咀嚼回味无穷,恕难一一列举。《泉声集》里的泉声“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国情、乡情、友情、亲情、爱情、山川情、草木情、花鸟情,以及个人的性情。在个人性情上,他特别重视个人品德的修养,摆脱名利的浸染。”这是山西大学教授阎凤梧的评语。
其实,促使我写这篇文字的,并不单单是《泉声集》中那些落地有韵的诗词。更主要的原因还因为作者是站在山西诗词创作的高度,从宏观上针对山西诗歌创作状况结合自身感受,尝试突破“高原”努力寻求登上“高峰”路径的追求精神。对于一位已经退下来的领导者来说,这一种积极探索文学发展的转型创新精神难能可贵。
做为一名诗词爱好者,笔者深感在创作中所遇到过的困惑和瓶颈,一直制约着自己的作品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读了《泉声集》后觉得受益匪浅,一些久久困扰的困惑迎刃而解烟消云散豁然开朗。可以说《泉声集》里边不仅仅是作者的诗词作品,还有作者的诗论,尤其是作者在书中还收录了三位山西大学教授所撰的三篇诗评,也为本书增色不少,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和创作者来说,很有一读再读的必要。因为这些文论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作品,也能帮助我们提高对诗词作品的鉴赏能力,还能为当前诗歌创作如何走出误区适应时代发展写出优秀作品提供启示和指导,一举多得。
李雁红认为,当前国内、省内诗歌界的主流是好的,队伍和作品是好的,但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新旧体诗不能求同存异、携手创新就是一个突出问题。应该认真对待,加以解决。他认为,新旧体诗完全可以求同存异,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创新。他认为,诗歌的表现形式固然重要,但绝不是唯一的、根本的,关键是内容,关键是体现好诗歌的根本要义。充分发挥好“抒情”这个特殊功能,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伟大人民的精品力作。
山西大学教授阎风梧在《创作转型中的新收获》一文中指出:从时间维度上看,“有韵无律”诗早生,故称古体诗;格律诗后起,故称近体诗。古体、近体在中国诗歌史上齐头并进,各有优势,并无高下之分。在少数文人圈子里存在一种“唯格律论”,看一首诗先看合不合律,不合律则弃之不顾,而不问诗的思想内容如何,艺术水平如何。这种“格律癖”人数不多,却很顽固,通达的人与他们无法交流。这一点笔者深有同感,在我所接触的诗词微信群里,有一些顽固的人,甚至不承认自由诗是诗,思想境界依旧停留在一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之前。思想僵化到这种程度,中国诗词靠他们如何才能取得突破,如何才能创造出新的高度。
对于格律诗的走向,诗人马凯早有过“求正容变”的论述,他指出“求正容变”,是格律诗永葆生命活力的重要条件。其本质是,格律诗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发展创新;既要追求形式大美,又要讲形式服从内容。不“求正”,格律诗就不复存在;不“容变”,格律诗就不能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容变”,就不会产生许多虽然破格但千古传诵的五、七言格律诗的佳作,也不会在唐诗之后进而产生了既保留五、七言格律诗的基本要素,又比五、七言格律诗更为灵活、自由的宋词、元曲这样新的格律诗形式。千百年来格律诗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今后的发展和繁荣仍然要走这条路。马凯的“求正容变”无疑是高屋建瓴的前瞻之论。2010年以前,李雁红的创作偏重于自由诗。2010年以后,李雁红的创作在“求正容变”的实践中勇于突破才结出了今天的硕果。
“求正容变”,怎样求正?怎样变?在这方面《泉声集》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以一首四句者为例,可以是第一、二、四句押一韵,也可以是第二、四句押一韵;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还可以平仄互押。韵脚处的韵母不要求绝对一致,如eng、ang、ong可以通用,只要不与en混同就可以了。这样用普通话朗读起来(不能用方言朗读),声调比较和谐,能产生一定的共鸣效果,有利于增强诗歌的音乐美和感染力。(摘,阎凤梧《创作转型中的新收获》)”
众所周知,诗歌创作中——诗境、诗情、诗语是一首好诗产生缺一不可的三个关健要素。“诗境(场景与意象)”是诗的血肉;“诗情(意)”是诗的灵魂;而“诗语”则是诗的皮肤,或者说是诗的衣服,即诗的外表形式。李雁红的这本“泉声集”中的诗歌作品可以说是完美体现诗歌创作三要素的扛鼎之作。诗人在深入实地用心于诗境,立足实景用心于舒情,根据诗体用心修炼诗语上做足了功夫,故他的作品以真情为魂以古今诗心为重,在不拘一格的探索中求变求新才取得了引人入胜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泉声集》是一本好书,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