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反推《红与黑》完成
2.看了两本书和文献。分别写了1500+字的读书笔记。
3.公号排版。
教育差距和制度的变迁
刚拿到两篇文献,觉得两篇文献连在一起似乎有点牵强,毕竟联系的是不同的对象。但是当我认真阅读并做笔记之后,我发现这两个文献不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前世今生。
一篇缩短教育差距,一篇教育差距是为何而来。一个是因,一个果。有了这两个,可以对我从建国以来到现在的教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缩小差距里说,教育差距的存在并持续拉大的现实,它表现在城乡、阶层、地区、类别四个方面。它还说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这种差距将会影响到建设小康社会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
它说只有政府站出来,去调整和制定公共政策,來确保所有人能公平的享受公共教育资源,它需要政府推动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
这是为什么呢?制度变迁就回答了它的根本原因是代际教育不平等传递。那啥是代际教育不平等呢?
代际教育在文献中叫做中称代际流动。是研究一个社会如何将不平等传递给下一代的,关注不平等能在多大程度上被传递,更关注代际传递是如何实现的。
其中又说,它在各个时期表现不同。在农业社会,它的传承体现在财富和技能。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流动的中介。
但是教育也成为了不平等的主要途径。因为教育虽然是社会下层向上流动的渠道,但是,社会阶层可以利用各种资源优势,确保子女获得较多的教育机会。
就像《红与黑》中,于连只能拼命往上爬,然后被贵族们无情打下来,但是贵族的子弟们却能轻而易举就收获他们想要的财富,地位,女人,事业。
制度变迁说,教育也可以说是优势阶层实现地位继承的手段。
那教育又是怎么产生不平等的呢?它是三个根本原因导致的。这三个原因分别是:文化再生产模式、资源转化模式、政策干预模式。
这三个模式也是导致缩短教育差距篇的根本原因。先来说说第一个模式:文化再生产模式。
文化再生产模式,又包括了教育期望、文化资本、人力资本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文化再生产模式,缺一不可。
其中教育期望是他们这群教育程度高的,认可教育,愿意付出更大代价。在这样的条件下,子女也被潜移默化。它是属于家庭背景,且需要父母老师的鼓励、督促、影响。里面又以父母的鼓励最为重要,是最根本的原因。
部分之二的人力资本里说到,受教育过程就是一个接受和传承文化的过程。较高教育后代在获得教育成功的机会上具有先天优势,会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有利于学习知识,进而提高学习表现。
最后一个部分是人力资本,教育成都程度比较高的父母有能力对孩子进行一系列的答疑和辅导,并改进他的学习技巧,有助于孩子的学习表现。
在这个优势条件下,他们的子女的学习动力相对比较高,有良好的学习表现,进而转变成教育机会。以至于,他在进行入学考试和择校的筛选时,能在遵循择优录取的绩效主义原则的情况下,受到家庭背景的积极影响。
这个不平等,体现在教育背景不平等。
接下来说说资源转化模式。这种模式是将家庭的经济资源转化为子女教育机会的优势,从而实现不平等的代际传递。
表现在现实生活中的资源转化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有两种排斥:直接排斥和隐形排斥。直接排斥又分为:特权垄断和经济排斥,也可以说经济排斥是插队。
因为特权是权贵的地位,去拿到名额。而经济排斥就直接是交择校费等等。其中最特殊的还是隐形排斥,让你自己退一步,因为学费太贵,直接放弃就读。
当然,说完了不好的,我们也不是全都是不好的。相对以上的两个:文化再生产模式和资源转化模式。政策干预模式就显得很人性,很公平了。因为他能够将社会最大限度的去公平化。当然,它确实也做到了。
在文革期间,政治挂帅,所以每家每户的都是差不多的机会,就是干部子女能稍微好点,其他的基本都是一样的。在公平方面來说,做的不错。
说完了这些个重要的原因,我们回到我们之前的缩小教育差距。
在里面一共有三个部分,分别是教育差距严峻的现实;教育差距大于经济差距,消除教育贫困,强化大众教育取向。
在通篇写差距的文献里,个人觉得,确实应该好好找找原因,应该重点去看一下,读一下制度变迁那篇文献。
在当今,我们就是因为经济,地位和家庭背景,导致了我们所有的差距。不管是城乡差距,阶层差距,还是其他差距。
都逃不过权,钱。在这个时候,我们唯有希望政府站出来,给我们一个公平的教育,人人能够享受的教育,希望能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真正解放全社会的生产力,提高全民族素质,推动社会发展。
为此,吾将上下而求索,为教育之崛起而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