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在书店看刘同的《我在未来等你》,随着内容的推进,自己相对应的自我想象的内容也在大脑飞速划过,那一刻关于写作,关于做笔记,多希望有一个时空的无限制延长可以不食不寝,可以放肆高强度、大篇幅的进行自己的创作。
关于写作,思辨能力随交流、随阅读、随理解能力等各方面的加深不断更迭。哪种措辞可以更精准达意,不过更多的需要自己的淬炼。各方面顾及各类不同经历及性格的人的意见,将很难表达自我观点,哪怕几近完美。
在《把时间当作朋友》和咪蒙的其中一本书,都以不同视角和语言风格大概说一些道理,像是自己在抑郁期间不断听到的被劝解的内容,基于不同思辨能力、思维方式、受教育程度和阅历,说着同一质地的道理。
有时思考过多将无法完成一些事,比如我想表达的内容在下午灵感爆发,但并未将其记录,现在反而思维迟钝,不知要表达什么,只依稀记得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和不断在变的我们,针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时期的不同看法,甚至会大相径庭。对过往,总有后悔,对众生,总有相似的苦痛,对自我,有精神食粮,实为庆幸,感恩。总会不时在阅读时想到高中班主任提到过对培养自己孩子养成阅读习惯时的良苦用心,觉得他真是培养有方,对自我也总在伴随时间的无端肆意浪费与无意义的消耗的同时感到心疼,心疼自己,那种无能为力和不自知,以及之后的自我放纵。也许对于快乐的感知极为苍白,对深层次的指导与沟通有很深的需求才这样每次都喜悦于看到一本好书并情不自禁,那是一种对儿时枯燥苍白记忆的补偿吗?也是,真的是。然而毕竟过往已不可追,我喜欢静默沉思,不断的完善提升思辨能力的自己,仅此而已,甚至我开始变得张扬的自私,不愿意再顾及别人怎样看我,或许,很多年的活在别人嘴里和眼里,除了消耗我自己,我没有得到一丝快乐,也仅此而已。
想哪写哪,又只想先到这,2018.1.3
我也许变了,那个人也确已不在,这就是我想得到答案和慰藉并好好自己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的一丝补偿吗?我不知道。阅读 ,不想顾他人,本身我在恢复中就已怕极了相似场景出现,是不是也属于一种懦弱,连自己感到开心时都会觉得自己有负罪感,这样的感受希望可以逐步减轻。
不知所言,然已有数句多言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