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者-李白

李白离开故乡来到更广阔的世界,第一次见到的,就是这么一个富庶繁华的时代,而在青春浪漫的年纪,那些无穷无尽的人生享乐、世俗欢娱,也给李白带来了一段无比快乐的日子。

公元725年,即开元十三年,春天,巫山脚下,岸边盛放的桃花,在又一次生命轮回里,被东风吹散飘零,一片片浮落在清澈流淌的江面上。

这一天,一叶孤舟轻捷地划过水面,朝着下游行驶而去,船头上迎风站立着一位英姿俊逸的青年,他一身华服,袖藏短刀,一双炯然有神的眼睛眺望着远方广阔的山河。这位从天险雄秀的三峡里走来的远游人,是第一次离开家乡。他名叫李白,当时还是默默无闻的青年。

从他尚在的侠客气概里,不难看出一段曾经任侠尚武的经历。其实在此之前,他在蜀地受到的成长教育本身便极富奇异的色彩。他很小便接触道教的书籍,后来还曾跟随一位叫赵蕤的奇士在岷山隐居修道数年。渐长后,喜欢剑术,又好读百家奇书,尚纵横之学。

十五六岁时,他开始模仿司马相如作赋——多数场合下这是一种因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而张扬才华的文体。虽然李白少年时所写的赋,都是些堆砌辞藻、没有内容的作品,但却透露出其不甘局促于蜀地一隅的心迹,他向往着出川建功,名动天下。

然而,从幼年随父迁家入蜀,直至生长到二十四岁,李白依然还生活在四川,足迹尚未踏出过故乡绵州的附近州县。一个年轻人豪迈的心怀,已渐渐不能容于这么狭小的山水,在二十四岁时,李白终于决心要出川闯荡天下了。他说:“士生则桑弧蓬矢,射于四方,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于是,那年秋天,他离开家乡,只身一人来到成都、峨眉,短暂游赏后,便买舟东下,到达渝州。第二年春天,又紧接着东出三峡,开始了一段漫游大唐的历程。而此时,命运给予青年李白最大的机缘,一个气象万千的盛唐,铿锵有力地朝着他扑面而来。

长江出三峡,流入楚地,骤然开敞,浩荡壮阔的江面激起了李白跃动的心情,他在渡过荆门时,以豪迈开阔的气象写下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沿长江一路东下,经江陵来到庐山,那如银河倒泻般的瀑布再次令李白感到震撼。

开元十三年(725年),秋天,刚走出四川盆地的李白看到的不只是山河的壮阔,一场盛世的旷典,更令他感受到了这个王朝的强盛。

那年十月,唐玄宗亲自率领一支浩荡的队伍,从东都洛阳出发,决定前往泰山举行封禅仪式。封禅队伍里,百官、贵戚及四边异族王朝的首领也都一同随行,而随从的马匹更是数以万计,有文字形容“色别为群”“望之如云锦”。史书中这么记载当时的场面:“每逢中途停顿,数十里内人畜遍野,有司车载供应之物,数百里不绝。”

这样的活动,虽不免好大喜功、显耀功业的嫌疑,但这项仪式的背后,确实是一个欣欣向荣、百业振作的时代写照。

据史书记载,开元十三年,当时国威震荡,边疆少事,四周异族纷纷臣服,朝贡不绝。那时,由于累年丰稔、物阜民丰、粮食充足、米价低廉,东都米价每斗十五钱,青州、齐州一带斗米仅五钱,粟三钱。这一年,管理国家马政的太仆寺,马匹数量也由开元元年的24万匹增至43万匹。也是同一年,唐玄宗分吏部三铨为十铨,增派人员广选贤才,对于人才的渴慕,成为这个国家走向强盛的根基。

顺江而下,李白先是在金陵过了一段很惬意的生活,然后于开元十四年(726年)的春天,来到扬州。

扬州是当时工商业最繁荣的一个城市,它地居江淮要冲,为南北交通枢纽,随着运河的开通,更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当时,煮盐、制茶、冶铁、金银铜器、锦彩绫绵、药材及贸易等行业极为兴盛,南北各地的大型船舶,往来不息。《资治通鉴》称“扬州富庶甲天下,时称‘扬一益二’”。史书记载当时扬州“十里长街市井连”“八方称辐辏,五达如砥平”“富商大贾,动逾百数”。

商业的繁荣,随之而来的则是娱乐消费活动的高涨,以及对享乐生活的追求,在此,“烟花三月”“楼台夜舞”“十里春风”“高楼红袖”等风月妖冶的描述就成了扬州最具标志的注脚。“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成了当时人们最强烈的愿望。

在这烟花似锦的风流之地,年轻浪漫的李白也纵身跃进了这美酒笙歌的激情合唱。虽然我们已不清楚李白在扬州是如何寻欢作乐的,但通过不久之前他在金陵的某些行动碎片,却可以了解他这一时期的生活状态。

在金陵时,他凭吊前朝遗迹,游览各处名胜,六朝的繁华旧事,触发了他的诗情。东晋名士曾经流连山水、饮酒赋诗的风流,开始出现在他的生活里。他仰慕着谢灵运等人寄情山水的生活,于是也常常携带“邵阳、金陵之妓”,往山林泉水处作乐赏玩。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讲到李白这一时期的生活时说:“迹类谢康乐,世号为李东山。骏马美妾,所适二千石郊迎,饮数斗,醉……满堂不乐,白宰酒则乐。”酒到酣处,李白常会跳起一种青海羌族地区的舞蹈,忘我时,秋风吹掉他紫色的花帽而浑然不觉。

在那段如梦如醉的岁月,李白生活豪纵,又慷慨好施,频频接济落魄公子,据他自称,到扬州不足一年,就“散金三十余万”。

当千金散尽后,李白的生活渐渐陷入了窘迫,开元十四年秋天,他病倒在扬州。曲终人散后,慷慨旷达的李白也偶尔感伤起来,不免染上了一些青春伤逝、飘零无依的情绪。他在写给故乡友人的诗中写道:“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良图俄弃捐,衰疾乃绵剧。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

开元十四年冬天,李白离开了扬州,因为要给朋友迁葬,又来到洞庭湖畔。在楚地,他想起司马相如《子虚赋》中关于云梦泽的浩荡景象,便在安陆(古云梦所在)暂歇了下来。

在度过了一段纵酒狂歌的日子后,李白终于又想起了自己向往的千秋功业还一无所成,不免感到了紧迫。

大唐盛世不仅仅提供给人们无穷的享乐,它更培养了年轻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蓬勃向上的时代氛围无不激荡起人们建功立业的豪情,催促着青年们昂扬进取,谋求功名。他们要融入这个时代并希望有所作为,而不愿意成为旁观者。

身处这样的时代里,连一向淡泊的孟浩然也发出“感时思报国”“端居耻圣明”的感慨。而另一位诗人李颀则在一首《缓歌行》中写道:“男儿立身须自强,十五闭户颍水阳。业就功成见明主,击钟鼎食坐华堂……”这不正是盛唐人奋发勉励的心怀么?为了不至在圣明之时因毫无作为而感到羞愧,年轻的杜甫也曾“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干谒达官显贵,以求援引。

如果说,十里扬州所代表的盛唐,是富庶的、浪漫的无边风月,那么,长安则是青年人立业报国、实现抱负的最先选择。作为那个时代政治、文化的中心,令海内外都趋之若鹜的“长安”几乎成为一种情结。在8世纪的时候,“入长安”几乎是胸怀壮志的中国诗人必要完成的一场人生仪式。

况且,皇都的气魄,又怎能不令胸怀万丈的人们心仪向往呢?长安的恢弘气象首先来自于关中形胜,它北临清渭,南倚终南,西接陇右,东扼中原,处于八百里秦川的中心地带,地势雄浑壮阔,城池雄壮巍峨。唐时,长安城周围约三十五公里,面积约八十四平方公里,人口百万以上,有东西大街十四条,南北大街十一条,最宽的天街达一百五十五米,堪称前所未有的都城。

长安城空前广大的面积,所表达的正是整个王朝崇高阔达的精神气魄,它大气磅礴、开放包容。当时长安,有着数以万计的外国官员、宾客、僧侣、传教士、留学生、旅游者。开元年间,曾有七十多个国家、地区和唐王朝互相交往。长安城内设有鸿胪寺、典客署、礼宾院以及专门接待、管理外国宾客和侨民的机构。

京城内设有东西两市,“东市内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城中店铺林立,商贾汇集,除了国内商人外,还有大量来自中亚、波斯、大食等国的胡商,他们开设起珠宝店、百货店、饮食店、作坊、书铺、酒肆等,一起缔造着长安的繁华。

喧嚣与繁华之外,长安与权力的天然联系,更决定了其有别于其他各大都市的富贵威严。王维在诗中写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可见当日的景象。也许正是这样的赫赫皇城,才更能吸引人去开拓人生的荣耀。

那时,越来越多满腹才华的庶族青年,来到长安,通过科考,获取功名。就在李白离开家乡的同一年,在皇都长安,二十六岁的祖咏通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而前一年,年仅二十岁的崔颢考中进士,更前一年则是王维在二十一岁时进士及第,这些与李白年龄相仿的青年才俊在二十岁刚出头的时候,便开始在这么一个灿烂的时代崭露头角。

开元十五年(727年),朝廷下诏“民间有文武之高才者,可到朝廷自荐”。也是在这一年,家境贫寒的王昌龄赴长安参加科考,并考中进士。而此时,一直向往着大展宏图的李白却在安陆的寿山做起了隐士,为了实现其一生功业,李白选择的是一条隐逸仕途的“终南捷径”。

从汉代起,就有隐士受到执政者的征辟而骤登高位的事例。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君臣际会,已成为一段佳话。梁代陶弘景隐于山中,梁武帝屡次遣人前去咨询政事,被称为“山中宰相”。这些故事影响至深,唐代也一直有人借隐居养望,后获升腾,李白走的正是这样一条路径。只是这一“捷径”对李白而言,走得有些漫长。

隐居寿山时,李白在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表露了自己的心迹。他说自己的理想是,以纵横之术,谋为帝王辅弼,济苍生,安社稷,然后功成身退,重返自然。然而李白却不愿走科举等寻常的升腾之路,狂傲不羁的他不屑于一步一步地求得升迁。他常以管仲、乐毅、诸葛亮的才能自许,希望以一介士民得到君王的礼聘,然后骤居显职,展现其济世之才,帮助君王成就霸业。

在寿山中隐居一段时间后,李白就入赘在安陆许府。此后的近十年,虽然家庭妻儿都在安陆,但李白却没有停止四处漫游的生活。在那段时间里,精力充沛的李白,足迹几乎走遍了长江中下游与黄河中下游的广大领域,他西至汾州,东至苏杭,南至巴陵,北抵雁门关。李白虽然也曾在一些地方短暂地隐居,但更多的时候却是席不暇暖,奔走四方,游览名山大川,结交官员、诗友与隐士。在不断漫游的同时,李白自言曾“遍干诸侯、历抵卿相”,但始终并不得意。尽管如此,李白在社会上的声望却越来越高。

公元742年,李白终于时来运转,迎来了机会。这年正月,唐玄宗将年号改作天宝,为纪念改元,他大赦天下,并诏令:“前资官及白身人有儒学博通、文辞英秀及军谋武艺者,所在县以名荐京。”这时,玄宗的同胞妹妹、好道又爱结交文士的玉真公主,想起了曾拜谒过她的李白,遂向皇上举荐,下诏征其入京。

那时,李白发妻许氏已殁多年,后又几处安家娶室,此时携子女正寄住在南陵,长久的生活漂泊,大志难酬,又兼妇人的轻视,难免有些落魄寡欢。秋天,李白得到征召后,可想而知,那欣喜若狂的神态。临行前,他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中,分外得意地写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畅想着战国时代纵横游说之士的盛况,对前途充满了希望,以为自己“游说万乘”的时机来临了,于是望着长安匆匆赶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9,039评论 6 50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3,426评论 3 3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5,417评论 0 35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868评论 1 29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892评论 6 392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692评论 1 30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416评论 3 41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326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782评论 1 316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957评论 3 33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40,102评论 1 35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790评论 5 34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442评论 3 331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96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113评论 1 27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332评论 3 373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5,044评论 2 35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李白作品年表序列 时间 背景 作品 710年 唐睿宗景云元年 10岁。读诸子百家,通诗书。“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
    彤同妈妈阅读 12,686评论 0 7
  •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好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
    河中莲阅读 1,313评论 0 5
  • 李白中国古代十大文豪,饮中八仙,唐诗四大家,唐朝诗人,仙宗十友 诗仙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
    余温残阅读 1,467评论 0 2
  •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李林甫接替张九龄,升任中书令(右相),后进封晋国公,和杨国忠(—756,山西人,祖籍陕西...
    红楼夜话阅读 1,350评论 0 0
  • 作者:七年级五班张阳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拖拉机公主阅读 592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