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备
什么是嘉年华?是狂欢节吗?是最佳的年华吗?是...是什么呢?
有人把《嘉年华》这部电影与韩国的《熔炉》比?
谢谢您。对不起,真没觉得能比,而且相当失望。
第一, 单纯从电影本身而言,主题不明确。一部好的电影,必须主题明确。你说它是商业片?类型不像。你说它是文艺片?文学性不够。你说它是记录片...那啥...它还真不是。
好嘛,回来说说主题,这片子到底讲什么的?被性侵女童的心路?黑户少女寻找自我的心路?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失?现代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强奸幼女引发的社会事件?以会长为代表的黑恶势力?线头太多太杂,反而失去了重心。什么都没说明白。那么,请问导演,这片子有什么资格跟《熔炉》比?我说这片子你到底想说什么?唯一有错的是会长,性侵是犯罪,但这人就没露过脸。你肯定是要揭露黑暗?连主犯都只有背影,如何让观众产生共鸣?
第二, 从拍摄手法而言,剧情推动缓慢,没用的镜头太多太杂。正是由于主题不明确,导致镜头杂乱。小文在沙滩看别人拍婚纱照,小米偷偷多报洗被单毛巾的数量收取回扣,旅店经理拜财神,莉莉被男友出卖去陪老板喝酒被打,莉莉堕胎,小米黑户要办身份证被迫卖身,小米多次勒索会长最后被暴打一顿,小米偷了莉莉的摩托车逃跑......这些跟主线到底有什么关系?
能否大胆猜测,《嘉年华》的主题是不同阶层女性的艰难人生?那大家把重心放在法医作伪证和警察涉贪赃枉法是不是又偏了?那么,请问导演,这些零七八碎的镜头,只让人觉得这些女人的不幸都是自找的。小米一点不值得同情,她藏起来重要证据就是要勒索会长,她拿了另一个重要证据(发套)不交出来是因为她想据为己有,她每次跟律师见面都是为了钱,最后交出视频也是因为需要律师保护她替她交医药费。
最后,她逃跑是偷了莉莉的摩托车,又把摩托车开到机动车道,一路违法。这样的女人,被暴打不是很正常?为啥不能安排她因为同情小文而主动找律师交出证据?而莉莉堕胎,谁让你不离开那个渣男?都知道是渣男还要跟,就是自找。整个电影,所有女人的痛苦都是自找的...那么,请问导演,你是想说女人no zuo no die?你对女性的社会认知到底是什么?你的价值观呢?
第三, 不够黑暗也不够光明,烂糊糊的一团。电影嘛,黑白即使分不清,那也要无间道那样的分明。这里,律师是好人,有多好?有多执着?递交视频证据之后,警察伙同法医做伪证。
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突然就新闻里宣布正能量的对涉事的法医及警察做处理,会长被收押……凭啥!?
神兵天降?好,警察是坏人,有多坏?没看出来啊,从电影情节上看,他只是履行了他该做的调查啊?有什么明显的证据证明他受贿了啊?法医是他叫来的?是他行贿法医?他逼问孩子是不是喝酒了,这有问题吗?确实喝了啊?
好吧,我来告诉你被删掉的剧情是什么。王队长逼问孩子喝酒,是想指控孩子酒后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没看清是谁侵犯了她,因为两个小学生从未喝过酒,如果喝了两瓶啤酒,的确无法指认犯罪嫌疑人。律师看出王队长居心叵测,所以把孩子带走了。
另外,还有一个细节,律师追问孩子是否收过钱或者礼物,是因为如果孩子收了,就可能被控“嫖宿幼女”,而不是“强奸幼女”,量刑不同,而且孩子会被打上“雏妓”的标签。里面这么多该讲清楚的不讲清楚,然后剧情就乱了......主题也模糊了.....那请问导演,这片子有什么资格跟熔炉比?推动立法?这些探案过程和法庭论辩的细节你讲清楚了吗?
第四, 从电影情节来看,两个家庭明显处于不同阶层,对孩子教育也有不同,处理事情的方式也不同。
导演未曾简单粗暴地指责什么人,但对两个原生家庭的镜头描述,都看得出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小文的父母离婚了,父亲是游乐园里看门的,母亲整天跳舞半夜回家,对孩子不闻不问。小文缺少爱,跟父母缺少交流,家中充斥着争执、暴力和谎言。因此她会跟干爹出去玩,敢于夜不归宿,而且撒谎成性。
而小文的好朋友来自中产家庭,父母的穿着打扮得体,一看就是知识分子。孩子不会撒谎,什么都跟妈妈说,因此才揭露了被性侵的犯罪事实。这里面隐藏了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就是,孩子被性侵是家长没教育好,是孩子自己不懂事,不仅把自己毁了,还毁了好朋友。联想到江歌案,观众得出这样的结论不是没可能。那么,请问导演,你的主旋律到底是什么?指责父母的角色缺失?
好吧,我去了电影院,根本不是排片的问题,也不是像推文所说的,场场爆满。晚上18:50的场次,繁华商业中心的影院,满场只有不到30人。
很好的题材,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表述,无论哪种表述都可以拍出很好的电影。可以拍悬疑,拍破案,拍法庭辩护,拍社会黑暗,拍心理创伤......但不能混拍啊,啥都掺和一点,好好的满汉全席成东北乱炖了。
这么好的演员,这么好的摄影,这么好的主旋律......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