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对人格地形成,是通过三步来实现的。
首先,人格的形成不仅仅靠自己,还要靠“人际关系网”,阅读是打造这张网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很早就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要与各种人交往,观念和行为方式自然就会受到他们的影响,人格就在人际关系网中被塑造出来了。
阅读也会提供人际关系网。当然这里的“人际关系网”要加上双引号,因为它是虚拟的。通过阅读不同的著作,我们如同与各位作者面对面交流,他们带来不同的故事或者思想:《乱世佳人》能给我们讲一个人在战争困境中成长并理解爱情为何物的故事;柏拉图的《理想国》,能给我们阐述一种观点,即如何去管理好一个国家;而《物种起源》能告诉我们自然界依靠进化论前行。这样一来,阅读变成了沟通,让我们体验别人所拥有的真挚情感,或领悟深邃的观念。于是,作者们就成为了虚拟的老师、朋友,对我们产生影响。这就是阅读带来的人际关系网,它让我们不会与社会脱节,不会把自己隔绝起来。
通过这张网,我们的眼界会变宽。你会经常产生类似的感觉:那就是原来还可以这样看问题。这就是打造人格的基础所在了。
我们再来看阅读塑造人格的第二步,是唤醒内心的“暗默性认知”,也就是说把现实体验与阅读感受结合起来。
“暗默性认知”指的是对一些事情,你可能在主观上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但身体和潜意识却有所认知,不知不觉地做出了某些反应。这种认知很难用语言来形容,就像我们经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通过暗默性认知获得经验教训,比如第一次被炉子烫到,虽然不懂这个痛苦怎么形容,但以后再看到炉子就会不由自主地躲开,这就形成了暗默性认知。
阅读可以唤醒暗默性认知。当我们读书时,可能经常会发现,原来书里说的感觉,我也曾经有过。那些模模糊糊说不清楚的感觉,被别人用明确的文字写了出来,得到认同,就像孩子第一次知道“烫”这个字,原来能形容炉子带来的痛感一样,这就是暗默性认知被唤醒了。当你发现别人和自己有一样的体验,就会对自己形成肯定,而获得认可是人生存的力量源泉,它能使我们确信,自己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这种信念是形成人格的基础。
这种唤醒还能使自我得到进一步拓展,使人格丰满起来。这句话听着有点抽象,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日本有一位知名的摄影家,叫藤原新也,在几十年时间里浪迹了整个亚洲,摄影、旅行,寻找存在的意义。他说:“每一次踏上旅途,我总是更加清楚地看见自己”。他的游记出版时,正逢日本在高速发展,人们在城市化的环境里打拼,变得机械化,缺少生气,不知生存的意义何在。而他游记里呈现的自然气息,唤醒了年轻人对生存意义的暗默性认知,经常有人在读了这本书之后,踏上了浪迹天涯的旅程。这就是阅读促成的机缘,让人尝试拓展自我。
接下来,是阅读塑造人格的第三步,即通过建立阅读系谱,培养“三思而后行”的能力。
什么是阅读系谱呢?通俗地说,系谱有点像血缘关系,比如巴金、夏目漱石这些作家,都写有三部曲,主题的连贯性就是它们的血缘关系。又比如同一个流派的作家,风格也可以成为它们的血缘关系。通过阅读有一定关联的著作,对某一个领域产生了解,或者说形成了一定的观念,就可以说建立了一个阅读系谱。
从一本书开始,延伸到其他作品进行阅读,阅读系谱不但能拓宽阅读面,还能使人把不同的内容、思想联系起来思考。我们阅读得越多,对事物进行判断的时候,考虑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下结论也就不那么武断,这就是三思而后行。
比如许多人最常经历的事情,是失恋、考试落榜,每逢至此都会觉得,为什么我要遭遇这么痛苦的事情,想不开的时候就爱做点傻事。但他们可以读一读小说《苏菲的选择》,它讲的是一个女子在集中营里忍辱负重的故事,当你看到主人公只能在儿子和女儿之间选择一个活下来的时候,就会发现,和真正的苦难比起来,自己的经历是多么微不足道。如果你再沿着“苦难”这个主题去阅读《安妮日记》《平凡的世界》《活着》这类作品,就建立了一个阅读系谱,并从中明白,生存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到底什么样的事情值得自己做,什么又不值得去浪费生命。它甚至可能会影响你对未来道路的抉择,这就是三思而后行。
掌握三思而后行这种技能,是通过阅读塑造人格的最终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外界的信息与自我之间发生摩擦,相互说服,相互融合,最终使你变得更有包容性。一旦这个过程进行完毕,一个健全的人格就会被塑造出来,转换为正能量,促使我们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