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15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将STEM教育理念作为国策,举国力推,STEM教育就成为一种面向未来的先进教育理念,从美国蔓延到全球。
如今,奥巴马口中的“STEM”教育已经变成了“STEAM”教育,其中字母“A”就代表了艺术,它包含了音乐、美术、建筑、设计等。我们最为熟悉的一个把艺术融入科技的例子就是乔布斯设计的苹果系列产品。可见艺术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聊聊,在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的时候,我们到底在教育什么?
---------------
艺术教育
到底教育的是什么
哲学家柏拉图曾为家长辅助孩子做人生规划提出一个建议:
“孩子在幼年时,应该侧重美育,原则是‘单纯’。这个时期,要使孩子明白‘正确的信念’,慢慢再探讨知识……”
国内对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视,它不重技法,而是重孩子艺术修养的锤炼——孩子如何使用艺术这一工具,发现自我、表达自我。
英国教育部有这样一个说法——他们培养的孩子的标准,要有优异的学术成绩,有出色的体力技能,有杰出的艺术修养,还要有良好的公民意识。
这里的“艺术修养”可不是学生画得多好,这不是他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而运用美术这一工具发现自我、表达自我,这才是他们想要传承给孩子的乐趣。
艺术在这里,不是一项独立于孩子课业学习、日常生活的“技能训练”,而是让孩子更好地学习、更好地生活的工具。
---------------
学通了艺术
就拥有了2大武器
美国油画老师Michael Jacks有一个训练方法很有趣。他会给每个学生一人发一粒葡萄干,要求大家含在嘴里,可是谁都不许咽下去,一直含到下课。一节课大概有两个小时,谁不小心咽下去了,就要被请出教室,所以大家都非常小心地含着这个葡萄干。
学生们一开始都很纳闷,但当他们含到了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二十分钟的时候,他们就会发现,一粒小小的葡萄干,味道的层次比最高级的红酒或者茶更丰富,刚入口时甘甘的,然后有一点甜味,这点甜味再慢慢渗透出来,直到整个口腔甜如蜜……
如果把这种过程拿来观察、体会、发现日常生活中别的小东西、小物件,观察力便会大大提高,哪怕是一些别人熟视无睹的东西,也能从中窥见美好。
真正懂艺术的孩子,能和全世界交流。
以设计而言,它的词汇就是点、线、面、色彩、灰阶、肌理,它的语法就是和谐、对比、平衡、动感、重点、比例、简化。当这些元素有机地、有逻辑地结合到一起,一个信息、一种情感便传递了出来,由此,哪怕一个美国学生也能感受到中国对联精妙的对称、对仗、相似、相反、平仄、押韵。孩子们的眼界,因为接触艺术,大大拓宽。
---------------
艺术教育的
常见误区与建议
幸运的是,艺术教育在中国正在成为主流。但有一些常见的误区。
其一,不要夸孩子“你画得真像”。
这种鼓励会让孩子压力山大,下次再画,为了得到大人的鼓励,就会拼命往“像”上去靠,反而不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不如以询问代替夸奖,聆听孩子艺术创造背后的故事,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画?你在表达什么?”并与他们分享你品读之后的情绪和感受。
其二,不重孩子思想的培训班,再好也不报。
不少老师衡量孩子的标准就是“画得整齐”、“画得像”,不是说这个不重要,但只强调技法层面,则与我们培养孩子艺术修养的初衷大相径庭。
不如把“鼓励孩子表达自我”作为考察的一个依据,我们要相信,当孩子被鼓励去表达,他们就会更有表达的欲望,更有创作的兴趣,技法自然会更加娴熟。
其三,为孩子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
中国老师看重基本功,一些技艺不等个十年八年,都觉得孩子难登大雅之堂,但美国老师喜欢“赶鸭子上架”,在文艺学习上,学习和演出几乎同步进行,让孩子们通过练习、彩排和实际表演的方式来学习,所以,在美国,大部分人的文艺素养都还不错。不妨中美结合,给孩子创造更多公开展示的机会,收获最及时的反馈。
---------------
父母是孩子
最好的艺术启蒙老师
美学大师蒋勋曾说过这么一个故事。
当时,他受邀给一个公司的员工上课,这些员工多从名校毕业,平均年龄三十几岁,工作很辛苦,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在晚上十一点之前回家,其中有一个人,八年了都没有休假。
当他讲完课时,这个人举手提问,说“我女儿现在五岁了,您认为我应该去送她学美术么?”蒋勋是这么回答的:“你可不可以不要关心要学什么,赶紧回家抱抱你的女儿!”
这个答案让我至今印象深刻,因为点明了艺术教育乃至一切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收获其后的生活的哲学,而显然,一个只关心孩子学什么技艺,却疏于陪伴引导的父母,是不能给孩子真正的教育的。
艺术教育,应该是一个七彩的通道,为人父母,我们陪伴孩子穿越其间,最终抵达孩子内在最通透、最快乐的那片丰饶之地,让他们愿意倾听自己的内心,懂得探索自己的本质,珍惜生活的美,也表达他们对生活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