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阶级固化还是内卷,都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人们最重要的焦虑来源。寒门难出贵子的说法也让人疑惑普通人的出路在哪里?
如今的社会真的形成了阶级固化的壁垒了吗?
有人说:阶级固化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社会流动性越来越低,财富越来越向少数人手里集中。
从几年前大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会发现,官员之间互为师生,亲戚,形成一个个庞大的政治家族。放到现实生活中,哪怕是一个小乡镇,这种官员间的亲缘,师生关系也基本上成为了一个常态。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中就阐述了,这种以家族、宗族为联结的社会制度,导致了阶级的固化更加成为可能。这就是社会结构定型现象的一个特征:社会阶层的再生产——农之子恒为农,商之子恒为商。
首先对阶层固化感到焦虑的,就是中产者。中产阶级上不着天,下不及地,是最充满焦虑和无力感的阶级,他们没有自己可支配的生产资源,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即使努力实现了所谓的中产,一场大病,一个意外就会把你打回原形。
很多的中国中产阶层的形成,是通过大学教育,用学历打开北上广深的大门,得到了一份优渥的工作,过得比大多数人好,但又不属于真正的精英阶层,由此产生焦虑和无力感。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韦伯定律”,即感觉阈值随刺激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一个农村孩子,能考上大学,就是全村的骄傲,毕业后能在大城市立住脚,这辈子就彻底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这种阶层的跨越,给人的感觉比一个省长的孩子,在父辈的扶持下从基层一步一步干到市长的还要伟大。
在《贫穷的本质》一书中,作者通过对18个贫穷国家/地区的调研,举证了海量的穷人之所以是穷人的案例。穷人真的没得选,正所谓:生而贫穷。里面列举了导致贫穷的一些影响最大的因素,首先是国家,再就是家庭,还有就是文化和教育。如果你生在一个动荡的国家,那个普通百姓的努力基本没有意义,生如浮萍,雨打任风吹;很大程度上,家庭决定出身,家庭财富和家庭教育,决定了一个人的起点,没有好的家庭环境、得不到好的教育,也无法支持后代站在更高的起点。
其实说到这里,还是庆幸生在我们的国度中,现在我们整个国家都处于昂扬向上的状态,国运昌则百姓受益。纵使有诸多不足,但毕竟给了我们每个人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以及虽然不那么宽广但确确实实存在的上升通道。
那教育依然是社会阶级的上升通道吗?
是的。目前“高考”依然是最“公平”的上升通道。
对于很多普通人来说,只有高考才能让你以后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社会地位,让条件好的子女更有机会进入名牌大学。
尽管调查显示名校农村生源下降,也不能完全得结论为“寒门难出贵子”,还有一方面是我国城镇化率的提高,农村学子比例减少,也是因为城市化进程下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
下一个突破口在哪里?
最近,社会关于“公平式发展”的讨论越来越多,有些人认为公平就是平均,不再需要努力奋斗,只需要躺平,等着被平均就好。
然而,平均的本质就十分不公平。
公平用一个词来总结,就是“赏罚分明”,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努力与收获成为相对的正比”。
阶级固化的根源也源于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随着共同富裕口号的打响,分阶段打消阶级固化也指日可待。
我们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仍将长期处于整体攀升的阶段,社会各种创新行业也在不断崛起,大多数人只要不自甘堕落,都能享受到时代发展的福祉,实现阶层的稳步上升。比如奥运期间,14岁小将全红婵的夺冠,也说明努力就有可能实现人生逆袭。
另外就是思想的转变,不用自怨自艾,每天想着社会的贫富差距。在努力生活的人的圈子里,贫富差距在精神层面并不大,两者各自享有了他们应有的生活质量。比如两者都旅游,富人可以环游世界,穷人则是省内旅游;两者都健身,富人私教、营养顾问,穷人在家自行摸索。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还有就是,学会从消费者向生产者转变,生产的是大哥,消费的是屌丝,如果一直做消费者,花的是自己的时间和金钱。
然而,不管阶层是否固化,新风口是否存在,成功者永远都属于少数,抱着野心和梦想的人太多,位置就那么几个,也要记住一句老话:“不仅要个人奋斗,还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但是不管怎么说,有梦想,有野心,至少是件好事,与其叹息阶层固化,不如拼斗一把,你会发现自己能超越很多人,更超越了那个只会自怨自艾的自己。公众号:大佛朋友圈(ID:lsdf62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