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欣赏昆曲,按照名段文字,边听边看边模仿声调,着重听了马致远《汉宫秋》(节选),汤显祖《牡丹亭》(节选),反复收听梅兰芳的《牡丹亭》;初步知道昆曲昆白主要都是依循平长仄短的方式演绎。
这种直接聆听模仿的方法,非常实用,能够直接体验昆曲昆白的“百戏之祖”的艺术魅力。
昆曲的音乐性非常有特点,采用“水磨调”,依字行腔,注重字头、字腹、字尾的发音吐字,节奏舒缓细腻。
受此启发,在粤语吟诵的时候也得到了较好的借鉴启迪,将粤语吟诵简单分为低、中、高三种发音模式,粤语仄声是定为最高音的,粤语一声定为中音,粤语四声定为低音。
平常每天在吟诵之前,发“A”音训练低中高三个音高,约三分钟,再进行古诗文的吟诵练习。
通过欣赏昆曲昆白,从中领悟的方法,应用在《唐诗三百首》和《传习录上.陆澄录》吟诵,用高中低三个声调去吟诵,往复循环,较往昔变得更抑扬顿挫,更增强了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气韵势,每一句衔接更自然流畅。适当的在大句群中间稍微停顿一下。用这种方法吟诵古诗文,没有了原来的平直调那么辛苦了。
日后还将更多去欣赏不同的戏剧名作,尽有可能是观看视频,迫不得已的才是收听音频。
近段时间重点是欣赏昆曲昆白,具体方法优先现场观看演出,昆曲是剧场艺术,现场体验能直观感受念白与身段、音乐的融合。要选择专业剧团的演出(如江苏省苏昆剧团、北方昆曲剧院),并关注字幕理解内容。
相信吸纳更多的其他戏剧的有益养分,粤语吟诵调会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尽可能和潮流审美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