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硫酸】 单纯的读书并不能让你成功
看到这个标题的同学可能会心寒,可能会愤怒,可能会好奇。但是这是一个事实!单纯的读书的并不会让你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让人高攀不起,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为什么?不是好多人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嘛?
的确说读书使得自己成功的人不在少数,但是急于求成的你,确定TA们是单纯的读书嘛?
你只看到“如何做到一年读200本书”、“如何用30分钟快速阅读一本书”、“一年读365本书,成功当上CEO”……等等诸如此类让人亢奋的标题,就认定读书真的可以让人成功,于是一头扎下去,开始所谓的读书,没两天就放弃了,然后抱怨说操,真坑爹,都是骗人的,浪费老子(娘)时间,还不如逛淘宝、打游戏、做微商来的实际。然后把书一扔或者电子书一关,怒吼一声,读书真特么难!然后不了了之。(不要问我为什么知道的比较清楚,因为这是胖儿的血淋淋的经历。)
读书为啥难?
【干货在这】 原因之一:我们的读书太多急功近利
首先要说明一点,这个只针对有目的性、目标性的阅读,而非针对单纯的把读书当做爱好和陶冶情操的高端玩家(没有别的意思,真的很羡慕这样的人,乐观、平和不功利。)
❶—— 以为完成读书任务就可以“成功”
市面上有很多教大家阅读方法的书籍,但是多说都是针对有一定基础的“玩家”,适合我这种物理考过9分的理科生的“入门”级书籍实在少的可怜。(之所以说少是因为之前的我一本书读三页都是奇迹。)除了大学四年的课本外加《金鳞岂是XX物》(校园类的,清纯的不要不要的)《诛仙》(陆雪琪一直都是女神)《盗墓笔记》(追我老婆的时候被迫看的,拿黑莓滚珠手机看的)等小说外基本没看过什么书,到现在四大名著都在电子书阅读器里躺成了干尸。
后来看了一本启蒙的书——《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书里说一年读365本书,可以成功当上CEO。
因为韩国的那个作者十分的会讲故事,把一些为什么读书以及读书方法穿插在故事里讲述的,当文笔不好的小说看的,看了一半顿时觉得醍醐灌顶,神清目明,豁然开朗,仿佛找到了一条成功捷径,于是顿在马桶上看完了整本书。于是按照了书里的方法(先别着急找那本书,看读书方法,听我啰嗦完再去,效果会更好的。)一星期内完全按兴趣读完两本书,一本叫《年少轻狂》(小说),一本叫……《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
我并没有读第二遍,而是功利的把他当成任务完成了。
不知道大家是否在读书的初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读书不是为了提高自己而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游戏里完成一个任务会得到奖励,微信里转发某个链接或者点赞的任务就可以得到一张优惠券……任务模式让我们尝到了很多甜头,于是我们就顺其自然的觉得我完成读书任务就会得到“成功”的奖励。如果读书是一件极其快乐又简单的事情的话,拿估计人人都是CEO了,可现实不会这么胡闹。
没有系统的读书方法,艰难困苦,又没有快速的反馈效果,放弃是必然!读书难,没时间读,就成了借口。
❷—— 以为按照大神提供的方法读书就可以“成功”
接着用自己真实经历说。读完《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后》,信誓旦旦的跑到简书上开始装大个儿,写了关于那本书的一些心得。认识了不少朋友,大家自行组了一个读书QQ群,开始很热情,后来自己堕落了,然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放弃了读书计划。
后来我就分析,我为什么坚持不下去呢?
开始觉得读书好累,工作一天累成狗了。后来逛简书,和前辈聊天,以为是自己懒,患有自己没察觉的拖延症,花了好几块到豆瓣上买关于拖延症的电子书,看了没几页就放弃了。找不到原因,各种痛苦,比不想读书的时候还痛苦。
于是乎,我就去找万能的度娘,我该怎么读书啊?为什么读不进去呢?读书真的会让人改变吗?读书
真的会让人成功吗?
你们猜结果是啥?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找到了结果和方法,并且一直坚持到现在。
读书能让人成功,但是得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
天惹噜,原来真的可以,于是我就到处找读书方法,简书的彭小六老师,网络上战隼、萧秋水等老师们的无私分享让我在黑暗中找到了一丝光亮,但是看了他们的知识分享我越发的浑身难受。
不对啊,我明明已经掌握了方法了,怎么还是不会读书呢?
他们都成功了,我也应该可以成功啊?
大量的知识碎片冲击到脑海里,看了他们推荐的关于读书的书单,但是还是不会?还是很难。
虽然难,但是坚持着,一边找一边看,在看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书籍后(初级的主题阅读),终于找到了答案。
后来自己分析,老师们讲的都是好东西,可是都是老师们结合自身的情况,加工输出来的带有个人特色的方法。即便是看似通用的方法,放在每个人的身上也未必合适。很多东西在老师们看来是极其基础和入门的东西对我这种零基础的渣渣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
比如帕列托理论(2/8理论),速读里常提到的一个理论,别人用20%的时间掌握了80%的知识,其他的不重要的知识人家可以选择不看,可能不重要,但更多的可能是人家知道这个知识,不需要再去浪费时间。而到我们身上呢?我们没有知识的积累,那80%的知识我们甚至得用人家2W%的时间去完成这个原始积累。简单点说,人家的80%的知识含量和咱们掌握的80%的知识含量完全不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你再去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就得不到效果。
比如“30分钟阅读一本书”的方法:“五分钟预览,五分钟找关键词,二十分钟跳读”,大神可能一个周期就完成一本书精华的吸收,我按照这种方法看了几个周期,结果毫无收获。还是太着急呗!我试着把同样的方法用在每一个章节的时候,发现的确提高了效率。
- SO,想要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小伙伴,在“入门"过程中也不要太急于求成。最简单的一个例子,看完电影的故事梗概应该就能知道剧情,为什么我们还要花钱去电影院呢?除了画面、音乐、音效、特效等视听元素外,还不是因为其中的细节更值得琢磨和体味吗?书中的一些细节会帮助我们完成初步的知识框架,我们再按照自己的方式方法填充这个框架,没有头绪的时候找大神的方法来指正在的方法,大神的精华就吸取,不适合自己的就删减。
【干货在这】 原因二:你把读书当成一个单纯行为,而实际上读书是一个学习过程!!!
- 我去年的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读书不得其法自己一通瞎读,好处是熬过来以后世界美好,坏处是走了不少弯路。读书绝对不只是拿起一本书,从头看到尾,合上以后记住几个漂亮的词语,华丽的句子或者似懂非懂的原理。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跟别人说我读了书,而是真正的将书中的知识掌握起来,储存进自己的大脑,真正的掌握起来,应用到生活工作当中,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串联,形成自己的知识系统,并且不断的填充、完善和创新。单纯的读书只是获取“信息”而非知识(下回再详细分享这一块)直接放干货吧!。
涨姿势的正确方式:
(大体说一下框架,下回详细分享。)
- 一 学习
- 读书
- “看报”——(各大新闻网站、订阅号、广播等信息文字或者视频信息)
- “交际”——(从父母、老师、同学、领导、同事、前辈、行业领先者等拥有经验的人身上获取姿势)
- 二 保存
- 记笔记(非常笼统的一个说法,回头做详细分享)
- 三 分享
- 口述——用简单易懂的话总结出来,讲给“所有人”。
- 网络——简书(好多人的选择)、公众号、微博、微信、博客、知乎、头条……
- 实体书——大牛的选择
- 四 使用
- 工作——价值体现最明显的地方(自由工作者也在工作)。
- 五 创新
- 这个阶段看起来很高深,很莫测,其实创新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比如文章开始关于对快速阅读的方法的一些胖儿自己的看法,并且把快速阅读的方法用在每一个章节上与我自己来讲是一个创新,但是这个方法后来我在另一本书里看到了,并且比我的完善可行,更高一个维度的看待我的创新又不算创新了。但是这没关系啊,还是不要着急,等读到更多的书,掌握到更多的知识的时候,创新不是生憋出来,而是自然而然的在你的知识之树上结出来的果实。
这五步就是读书涨姿势的大体模型,先不要较真的去想完美的完成这五个过程,拿起一本书首先想我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读了我能得到什么?
然后开始读,觉得自己不会读书方法了?OK!停下来,通过各个途径找方法。找到方法了就拿回来用,先尝试,遇到新问题再去解决。解决问题的时候千万要学会灵活克制,万事不要较真,比如你去查读书方法相关的内容的时候,碰到了帕列托理论,暂时不要去管帕列托是谁,怎么来的,怎么走的,怎么还有叫帕累托的?哪个国的,为啥提出来的,怎么得出来的结论啊?不是经济学上的原理吗?他老婆是谁啊?跟这个理论相关的理论有啥啊?(知道我为啥能说出这些吗?我就是这么过来的啊!血淋淋的弯路史)
如果那样做了不但会影响阅读效率分散精力而且会把你的知识再次碎片化,效果极其不好。遇到这种问题怎么解决?你只要知道用20%的时间可以掌握差不多80%的知识就可以了。然后回到你读的那本书上,接着书中的框架或者思路走,真的遇到特别难理解并且对你最初目标没有任何帮助的知识一律选择放弃,对你不是不损失反而是提高效率。
【干货在这】 原因三:没有搞清楚自己到底是阅读获取知识型还是倾听获取知识型
- 给大家分享一个听来的故事:艾森豪威尔,美国唯一一个当上总统的五星上将。他没当总统之前出任盟军主帅,那时候记者特别喜欢他,因为只要是他的新闻发布会,无论记者问什么,他都对答如流。但当了总统之后,记者就不喜欢艾森豪威尔了,因为他回答问题的时候总是跑题。这一度成为一个迷。后来有人知道了原因,艾森豪威尔爱“作弊”,发布会之前,他让助手把记者的问题写出来,所以他能逻辑清楚、对答如流甚至口吐莲花。但当了总统之后,他开始学前任总统杜鲁门,也不提前准备了,直接在发布会上回答问题,结果很尴尬……再说美国的另一位总统约翰逊,当议员的时候表现很优秀,因为议员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会听人说话。肯尼迪遇刺之后,约翰逊当上了总统,他开始“装逼”,学肯尼迪在讨论问题之前,让助理交一份书面材料。结果很多事情被他弄得一塌糊涂,最后因为读不懂助理写的东西,把政治前途都搭上了。
为啥会这样呢?因为我们获取信息获取知识的时候是分倾听型和阅读型的。简单点的有的人靠看就能获得知识,有的人则需要写,有的人则需要大声的朗读或者听别人讲来完成知识的获取和吸收。
故事中说艾森豪威尔就属于阅读型的,而约翰逊就是倾听型的。
比如好多作家就是通过写作来学习,贝多芬也是通过写作来完成记忆和思考的。
上面的故事是我从一个音频中听到的,印象非常深刻,但它的原始出处是彼得·德鲁克的一本书名叫《自我发现与重塑》。再比如我坐车的时候看书会头晕,我就用喜马拉雅听《罗辑思维》他的很多东西很有意思,听下来,一些知识碎片异常的深刻,并且解决了自己头晕的问题,也解决了开车时不能看书的“难题”,如此检查下来,我应该偏倾听获取知识型。
朋友们也可是试试,到底是听书的效果好还是读书的效果好。
【一句总结】说的一切都是浮云,现在就干才是王道
END·胖儿原创
因为切身感受到了读书带来的改变,虽然是微小的但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再加上自己的愚钝走了不少弯路,特别想和零基础或者刚刚入门的“学习者们”一起努力和探讨,当然更欢迎学习路上“开拓者”指导教诲,分享更多更好更有效更系统的学习方法和经验。如果你恰好是一个想要改变或者已经在改变和学习路上的朋友,欢迎关注胖儿,一起交流。如果对你有那么一点的帮助,点个喜欢,留个言,不胜感激[抱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