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端午到,米粽飘香称佳肴。有着悠久历史,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到来了。仅仅是看着这日历上的端午节三个字,就让我的味蕾回忆起那一年未曾“谋嘴”的粽子了。松软可口,醇厚甘甜,一向很馋的我不禁留下了长长的口水。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一直以来就有好几种说法: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辟邪说……每一种说法的背后,都有丰富的历史材料和民俗事实作支撑。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端午节是用来纪念屈原的,而在学术界,一般会把辟邪说作为端午节的历史源头。辟邪的说法,自然也与祭祀扯上了关系。因此,网络上关于“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不要说‘快乐’而要祝‘安康’”的说法,似乎也不无道理。但辟邪是为了安康,其本意也是祈愿生活幸福快乐。
记忆中那模糊而又清晰的身影,还记得您回眸时慈祥的微笑,还记得您手中停不下的动作,拿、卷、包、放,行云流水般娴熟的手法不禁让我眼花缭乱。那饱满的糯米,在您手中轻轻掂量后,被送入棕叶的怀抱,恰如其分地安在最适当的位置,再轻轻翻折,绳子一紧,一颗完美的粽子便跃入了盆中。您知道我喜欢小小形状的棕子,粽子在您手中便变幻出小巧玲珑的模样,一个接着一个,一串跟着一串。您知道我喜欢门前桂花的香气,您便把桂花蒸熟、滤出汁液,拌入糯米,开盖后,那热气升腾的小粽子便带着沁人心脾的桂花香…… 您的粽子有一种独特之处——糯米粒粒分明,绝不粘口。食毕余香犹存,回味悠长。别人学他,总学不成。别人问他,他说:“我的糯米从不浸水,煮它一整夜,让它自然熟、自然香。”
其实,做粽子的秘诀在于别人没有的两项特殊的“材料”——耐心与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