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麦条,(刀瓣条),开红花。养满女,嘎嗯嘎。嘎乾妈妈咯娇娇女,嘎乾伢伢咯俺料花……”。
hs湾的娃娃们,在呀呀学语的摇篮阶段 ,听着hs湾的童谣,慢慢成长。
这童谣,是hs湾的俚语,“麦麦条”是指扁豆,“刀瓣条”就是刀豆。扁豆和刀豆,都是hs湾人们自家菜园子里面,种的蔬菜品种。
这首童谣的大意是:“扁豆、(刀豆),开红花。养闺女,嫁人家。嫁掉妈妈的娇娇女,嫁掉爸爸的眼泪花……”。
hs湾的娃娃们,在他她们幼小的心灵里,还不知道童谣的寓意,只是在玩过家家的游戏时,觉得好玩,都异口同声的跟着大人学唱,这朗朗上口的童谣。
这是书本里找不到,而由祖父辈口口相传、自编自乐的民间乐曲,它们是hs湾版的三字经或者启蒙教育方式。
这些童谣的取材,都来源于当地劳动人民,日常生活所见所闻的事物,在看似不经意间,然后嵌入个人情感在童谣里。
幼小时的潇飞雨,也夹在一群孩童里,似懂非懂的跟着哼唱着这些童谣。直到有一天,一些小伙伴,在花一样的年华里,永远都消失不见了,潇飞雨才明白这童谣里面,沉甸甸的份量。
老一辈编织童谣的人,以四两拨千斤的手法,把由亲生父母或者养父母一手抚养大,但成年后,又必须嫁到别人家去生活的女儿,多么难言的不舍情结,通过简简单单的几句童谣,全部渲染出来。
这童谣里面,有为人父母者:对自然规律的理解、有自我安慰和开导、有不舍、有祝福……
那个时候,山乡的人们,重男轻女,不供女娃上学,但并不代表对自家的女娃没有感情。
爹娘对儿女的爱一样,只是对儿女的养育方式、养育观念不同罢了。也许,“女子无才便是德”,就是这种养育观念的根基。观念礼教,牵制和引导着人们特定的行为,当然也包括对hs湾人们。
每一个女娃,都是爹娘一把屎、一泡尿带大的,养大了,就要长久分离,嫁到别人家去生活了,心中的酸楚和不舍,又怎么好对外人说呢?
毫无疑问,而这种具有普遍代表性意义,能够隐隐的表达当事人,内心真实感受的童谣,是最好的情感载体了。
从娃娃还在摇篮里时起,就开始哼唱,直到长大成人后,真的到了:要离开爹娘独自去生活的那一天,倒能接受了。
都自我心理暗示、自我催眠了好多年,知道分离是自然规律,就像扁豆、刀豆要开花、要结果一样,在难舍中,也就坦然接受了。
简书首发,转载请联系作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