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部分汉朝将军号的研究】
杂号将军的起源
一开始汉文帝只有大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汉武帝时期的大将军卫青、汉武帝为霍去病专设了重号将军——骠骑将军,位次大将军。
元狩四年汉武帝定下法令,让骠骑将军的官阶和俸禄与大将军相等,金印紫绶,位同三公。
就是在汉武帝时期,经常征伐匈奴,有军功的将军太多了,所以将军的名号也开始逐渐增多,像——
汉武帝,元光六年,骁骑将军李广,多次讨伐匈奴。
汉武帝,元朔元年,材官将军李息,和卫青多次讨伐匈奴。
汉武帝,元鼎五年,楼船将军杨仆,统领水军主力。先后击南越、朝鲜。
还有伏波将军、贰师将军、渡辽将军、龙骧将军、强弩将军、拔胡将军、浚稽将军、贰师将军、横海将军、楼船将军、将屯将军、护军将军。
除了霍去病的骠骑将军以外,其他杂号将军的名号并没有任何设定的规律,名号之间也无上下级关系,因此统称杂号将军。
将军号的划分
这期间将军号被划分成重号将军和杂号将军两类:
重号将军
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方(皇帝前后左右四个军团)、四征(东南西北四路集团军)、四镇(东南西北四路镇守集团军)、四安(东南西北)、四平(东南西北)
杂号将军
除了重号将军以外的,统称为杂号将军,又称列将军。等级都在重号将军之下,然属将军序列,比中郎将高级。
杂号将军的疑惑
很多人读《三国志》和同时期的史料时,会产生一些,xx将军比xx校尉好。
例如灵帝时期,四大中郎将卢植、朱俊、皇莆嵩、董卓,他们虽然是中郎将,按等级推是——将军>中郎将>校尉>军司马/别部司马,但是军权比三国中后时期的很多将军大得多了。所以,我们研读史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个阵营的主体是谁。
例如刘备阵营,他们的名号封得都很重,有点类似于现在一些小公司,干的是别人大公司专员的活,却号称经理、总监,这么一个概念。所以看刘备阵营的时候,就要注意了,他们的将军名号都是虚高的,例如我们经常说的赵云,最高封到四征之列,如果在汉朝,那可是很高的,可是在蜀汉,基本上是通货膨胀了。例如,霍峻,带自家私兵数百人投靠刘备,就被封了中郎将,和灵帝时期的四大中郎将比,差了数百倍的军权。到了入蜀之后,升为裨将军,比中郎将高级了,可是人数不过千余。
如果到东吴孙家阵营,马上就不一样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东吴的名号是坚守东汉的名号制度的,像程普、黄盖、韩当、董袭、蒋钦、周泰,这些人在孙策平定江东的时候,才是别部司马,最低的军衔,但是每个人都率领两千士兵,五十骑兵的配置了,比蜀汉的裨将军霍峻的军队还要多一倍。
如果是前期研究董卓、袁绍、袁术手下的时候,就要注意了,他们一般都是沿用东汉习惯,像董卓的就最接近东汉,手下少数几个中郎将:董越、段煨、牛辅、胡轸、徐荣,再下去才是校尉李傕、郭汜、樊稠、张济、李蒙、王方,再下一级华雄等诸将。但是等到李傕、郭汜挟持皇帝的时候,就全都乱套了。
一些三国时期的杂号举例
【常用】
建威、建武、振威、振武、奋威、奋武、扬威、扬武、广威、广武
威东、西、南、北
昭文、昭武
宣威、威远、宁远、度辽、安夷
【猛兽型】
龙骧、鹰扬、虎翼、虎牙、虎威、虎烈
【征伐型】-动词型
破虏、征虏、伐虏、讨虏、平虏
破逆、征逆、伐逆、讨逆、平逆
破狄、征狄、伐狄、讨狄、平狄
荡寇、征寇、伐寇、讨寇、平寇
【辅助型】
安国、辅国、辅汉、绥军、镇军、护军、翊军
【特殊部队型】.
折冲、轻车、积车、积弩、强弩、渤骑
【水军型】
楼船、伏波、横江、凌江
【护卫型】
武卫、中卫、中坚、中垒、牙门(注意牙门将军和牙门将是两个不同的含义)
【文官型】
军师(诸葛亮、荀攸担任过)
兴业(李严担任过)
杂号将军举例:
奋武将军、建武将军、伏波将军夏侯惇
都护将军夏侯渊
历锋将军、都护将军曹洪
破虏将军孙坚
讨逆将军孙策
横江将军、昭武将军鲁肃
武威将军吕蒙
辅吴将军张昭
荡寇将军关羽
征虏将军张飞
讨虏将军黄忠
牙门将军、翊军将军、镇军将军赵云
牙门将军、镇远将军魏延
扬武将军、护军将军法正
兴业将军、辅汉将军李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