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第16周

第16周  第6章决策的要素(下)

6-2决策的五个要素(I)

一、概念

例外事件,例常事件,决策事项的性质,决策的目的,本质特征,事实层面,程序性的决策,概念体系

二、警句

1.一定要弄清决策事项的性质,首先要区分这个事是例常事件还是例外事件。

2.例常事件是经常发生的,例外事件以前没有发生的,他又分两个部分,一个是首次发生的,还有一部分是没有找到规律的事件。

3.管理最重要的是把例外变成例常。

4.管理最有效的是把过去需要高端人士做的决策,变成程序性的决策,规范性的决策,然后授权。

5.重复发生的事情,周而复始,发生的事情,一定要先规范化。你单独用一个文件夹把过去怎样处理的,方方面面的东西都整理好,以后发生的时候查询一下档案,就简单了。

6.缺少抽象思维能力,实质就是对基本概念没弄清楚。

7.这是一件什么性质的事情,讲的是这件事情和那件事情的区别。

8.性质一定要在原因中,在事情发生的根源中找。

9.事情的性质你弄不清楚,你做的任何决策都可能是无效的。如果你找不到事情的性质,你采取的行动就不可能切中实际和要害。相反把事情的性质弄清楚了,您的决策就能恰到好处的做到关键地方。

10.性质是本质特征的表达。虽然我们看不到它的性质,但是我们能看到他本质反映出来不一样的特性。

11.你一定要回到事实层面上,沿着事实的逻辑,溯流而上。去寻找事情的根源,然后去分出一个事情和别的事情的本质区别,这样你才能拿捏到位。我们把这个叫做性质的界定。

12.第二,你要确定你决策事项的目的是什么?你要解决什么问题?

而这个目的和更多的范畴,更大的目的有关,甚至和企业的整体决策有关。

13.性质和目标这两个有时很难区分。在很多地方要想清楚我要达到什么目的?在什么地方做决策,解决什么问题?是解决短期收益问题,还是解决长期价值和发展问题。是要改变企业在产业社会中的地位,还是要解决你现实的企业内部问题?这就是性质问题,同时也是目的。

14.性质更多讲的是你遇到一件事,在哪个概念体系中去理解这件事?在这样一种性质上作出选择是制度问题还是人事问题?是一般问题还是原则问题?否则你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就会眉毛胡子一把抓。

15.没有弄清事情的性质和目的时做的决策都是错误的。

16.什么是见解?安照德鲁克的说法就是未经检验的一个判断。

17、沙丽姑妈股票给我们的启迪就是我们解决资金来源问题,人们自然而然想到的就是资本市场,如果没有分析过资本市场的性质,它的投机性,如果资本市场的投机性小就可以解决长期资金的问题,如果它的投机性大,就不能选择资本市场来解决长期资金的问题,这是很高明的,这就是思维力;沙丽姑妈的股票完全是一种创新,它是建立在对资金来源它的需求和它的稳定性,经过研究以后有这么一个阶层,把它的钱吸收过来,这是一种创新,这个创新是基于对决策的思想的理解。

三、中心思想:

决策第一要素是要弄清决策事项的性质。

决策第二要素是要弄清决策的目的。

6-2决策的五个要素(II)

一、概念:

权力结构组织,责任结构组织。

二、警句:

1.第三个要素:确定满足目标的边界。德鲁克把边界和目标放在一起,但更应该把性质和目标放在一起。

2.边界就是目标的几个维度,边界不完整,或不正确,目标就会变形走样。

3.这个边界里你才能确定事项是不是完整,你做的决策应该波及什么范围?涉及到哪些因素,这才是完整的决策。

4.我和华为的业务员说你们回来要报告,第一件事是报告发生了什么事?第二件事,这件事涉及到哪些方面,然后你再来看,有何机会,有何风险?

5.一件事不是单打一的,你单打一肯定做不好。

6.你要弄清楚事情的性质,达到的目标和达到目标需要满足哪几方面条件?

7.有学问的人那都是闷的,很壮的很大海龟想敲出声来不容易。

8.大海龟要和大土鳖形成交流,就变成了本土化的学术团队,就能够研究中国问题,为中国纳税人做贡献,也具有繁殖能力。

9.要弄清边界条件的正确性,也就是说你的那些边界最终是不是和我们目标相关?

10.我跟何伯权说,你要达到目的和你采取的手段要匹配。你的目的是在没有事业部的情况下,如何让五个品类的产品上去,要增长再增长。你用品类经理制,没有弄清楚你要解决问题的方案跟你整个组织的性质是否一致,所谓条件不具备,你的边界条件是建立不起来的,最终聘的经理不起作用。如果能够起作用,你的目标就实现了,你的决策就对了。

11.品类经理为什么在乐百氏不起作用,因为他的组织是权力结构的组织,品类经理要的是责任结构的体制。我们国家的文化和西方乃至日本是不一样的,他一直是权力架构的组织,而不是责任组织。责任组织一定是以市场为导向,需求为第一需求,是以顾客为中心,而不是老板为中心。而在乐百氏的体系中,品类经理这是一个角,一个摆设,最多是个顾问,他没有权。

三、中心思想:

决策第三个要素:要弄清楚达到目标需要的边界条件,并要确保确定的边界条件条件是充分和正确的。

6-2决策的五个要素(III)

一、概念:

决策层面,参与感,共同承诺,反馈机制,闭环系统,时效性

二、警句:

1.第四个要素:要把任何决策转化为行动。最重要的是你要让和决策有关的人参与进来。

2.决策不是拍板,老板也不是老拍板的人,一定要把决策过程和行动过程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2.把决策当成一个过程,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过过脑子,把他们的立场转换到决策的层面上来。这个决策不是我在执行谁的拍板,而是我参与进来以后做的贡献,参与感就是成就感。大家群策群力来想一想和这个决策落实有关的方方面面,条件关系,资源,障碍等等,把它都想明白了,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任何一项决策就变成了参与这个决策人的共同承诺。

3.一件事情它就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会影响到各个部门,包括人的问题,人脑中的文化和价值观等。

4.第五个要素,你做决策要设定反馈机制,因为任何决策都有可能产生偏差,有了反馈,你就知道有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没有达到预期的决策你就得修正它。

5.如果决策做完后缺少某一个小的边界条件,就补上。如果这个条件建立很难,那就创造条件去建立这个条件。

6.决策要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要检查你的决策的有效性,

7.你脑子里的东西不一定是符合现实的,任何决策都会有可能出现偏差,我们必须知道这个决策执行以后,能不能反馈回来。能够表达这个决策有效性正确于否的信息回来,要根据反馈,补上更多根决策有关的边界条件。

8.一项决策有时效性,总有一天要过时的,没有反馈机制,过时了都不知道,检验不了。

9.反馈机制一定要建立,包括你的信息从哪里采集,你要采集哪些信息才能够成为这项决策的反馈信息,并且要安排责任人。

10.决策有五个要素:

第一项要素决策的性质。或者叫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在弄清楚这件事到底是怎么来的,性质就在这个地方产生。

第二,你做这个决策的目的是什么?

第三个满足这个目的的边界条件是什么?

第四一定要让这项决策落地,落地所需要的人的承诺。把决策当成一个过程,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共同思考这项决策落地所需要的资源,关系,条件,人手。还要弄清楚它的障碍,困难,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决策一旦做完了,就可以转换为行动。

第五,这项决策能不能有效,要建立反馈机制。会不会过时,要建立反馈机制。要不然企业中的决策可能会无效,无效的,你得重来,你的补救。失效的,得停止。

三、中心思想:

第四要素,要让决策落地

第五要素,要有反馈机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