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食堂吃饭,习惯性去翻阅公众号,无意间看到新世相的一篇文章《那些考研的人后来后悔了吗?》,心里仿佛一击,就点了进去。很想知道标题中问的结果:他们后悔了吗?
实录访谈+精辟解析,新世相的文章,总能在很多时候,戳中你的情感痛点。
工作三年多,关于考研这件事,一直好像没完全远离它。从大四的备考失败,到工作中间歇涌动的二战想法,再到身边许多朋友经历二战或工作后再度考研,仿佛它一直在身边转悠。
那就写写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吧,哪怕只为留下当时那段记忆。
这篇文章可能会很长,或许是冗长的絮絮叨叨,没有耐心,或许会读不下去。
兜兜转转,失之交臂
1、考与不考,是第1种纠结
四年多过去了,有点忘了当初为啥要考研。不过清楚记得,大三寒假在报社实习的那个上午。过了寒假就大三下学期了,就要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做出我们人生的“重大选择”了。整个上午心思沉重,拿着笔在纸上赫然写下“考研”、“工作”、“公务员”三种选择。实在得不出答案,就写出各自利弊,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仿佛下一分钟,就得立马做出选择似的。
成年后,有很多选择对我们确实很重要,它们可能会改写我们今后的人生轨迹。这句话毫不夸张,所以我们在做这些选择时,总是害怕犹豫,反复踌躇。不过,某天回首,你也许会觉得当时的纠结不值一提。工作也好,考研也罢,都不会成为改变人生的决定因素。能改变的,不是选择,而是你自己。
纠结了许久,总算把这事定下来了。也许是觉得二本母校不够好,也许是心中一直萦绕着名校梦,也许是觉得出去后工作会高不成低不就。考与不考,是面临的第1种纠结。
2、考向哪里?是第2种纠结
确定考研,回校就报了政治英语辅导班,接下来便是择校。新闻传播学系有两个发展方向:新闻学与传播学。在报社、电视台实习几次,对新闻媒体行业多少也有了解,所以毫不犹豫选了传播学。其实,期间有想过跨考英语专业,因为我很喜欢英语,但感觉难度太大,便作罢了。
结合当时传播学内的重点院校,我把目标锁定在几大区域:东北、京津、江浙沪、华南、华中、川渝。然后就是层层筛选。
东北太冷,专业范围内无重点院校,pass;
华南考虑较少,虽有暨南、中山坐阵,招聘的人数却寥寥无几;有的院校总共只招4位,除去推免生,几乎无名额,pass;剩下的区域里比较偏好江浙,一直以来对江南始终有情愫,没想把目标锁定在一线城市;排除理工科院校,中意的基本上就只剩中传、人大、复旦、南大、南师大、浙大、武大、川大,厦大几所;
接下来,就是考研难度系数上的较量了,比如招聘人数、参考书目、报录比等。毕竟,考研本就不是件随心所欲的事。
剩下几所院校中,人大和复旦是国内传播学界里的两颗双子星,难度太大;厦大广告系全国第一,当时没打算跨考广告,加上同学有考厦大,就pass了;浙大没考虑过,pass;
最后剩四所院校:中传、南大、南师大、武大;四所里面,中传、武大自然是热门。南大虽然是老牌名校,但不在一线城市,不过竞争依旧激烈。。。作为一个本科就读湖北的湖北妹子,考研还是想去省外看看。于是,最终就定了一个城市--南京。剩下两所,难度系数明显也不在一个档上。纠结之余,就决定到南京去看一看。
去之前,曾在南大BBS看到一位师兄写了一份非常详细的攻略,已经看了好多回,也加了QQ。大概是也被那种励志的情绪感染了吧,一下车,就决定直奔南大。记得那会儿,我只有一个诺基亚半智能机,没地图,下车就懵圈了。到处问路,辗转才坐上到南大的公交车上。到了也临近天黑了,就决定在学校周边找个地住下。恰巧,吃饭的店主就有,店主是南大老师,于是就满心欢喜的定下来了。到了住处,是一小套公寓,有厨房,还有个有玻璃顶的露天阳台,很喜欢。
接下来的几天,去了南大、南师大随缘校区、地标先锋书店、夫子庙、秦淮河……也去了南大新传院的研究生教室,遇到了一位研一的学生。通过聊天才知道,她原本已是记者,已经30+,小孩也上中学了,想提升下学历更好地适应工作。考了很几年,无果。不过她打的是持久战,最终考上。这趟出行,最终让我确定下学校--南京大学。第2阶段纠结完毕。
关于择校,有几点小心得:
(1)如果有特别喜欢的,尽可能去选择,因为喜欢是种强大的动力,可以在后期不断激励你;
(2)如果想为后期工作考虑,可选择一线城市或者专业发展前景广阔的城市,一旦考上,就业机会也多;实习时,凭借导师强劲的人脉关系,可以保证你在实习时就有个不错的单位;
(3)最重要的一点,一定要认真考虑报录比,招生人数、推免生人数等,它们将决定你考上的几率大小;而不是想当然估计难度,或心血来潮去报名,能有熟悉内情的人最好。
3、备考,是漫长的修行
返校后,我就在网上买了专业参考书目。彼时,已经6月了,距离考研也只有半年了。大四上学习报班学习,就是基础知识讲解,并没有真正用心去准备。而书目定了,专业课就得起步了。
6、7月份,大三暑假来了,很多不打算考研的人出去找实习。学校,也将迎来一年中最热的时刻。躲在厚厚的蚊帐之中,热浪滚滚,宿舍没有空调,只有一个小电扇在无力的转动着。每天晚上,不知道要被汗湿多少次,翻来覆去难以入睡。由于暑期,学校开设的食堂很有限,学校周边很多店铺都关门,加上寝室限电闷热,出去住便成了一股热潮。
在校外的一个房子里,我度过了3个月。白天,有课就回学校上课,没课就开始啃专业书,晚上继续;我一般是上午看新闻史、传播概论等,下午做一套英语真题,第二天下午专门用来纠错分析(花费在纠错上的心思比较多);晚上看实务类的书,每天记几章单词、每日一句,到了第二天早上继续巩固。这段时间,政治基本上没进度,只是偶尔听听课。一方面是觉得为时太早,记完了容易忘掉;另一方面,也是认为高中三年也背了不少政治知识,也算有基础,就不怎么担心。
9月开学,搬回学校。离宿舍近的自习室早就被占完,我就去了学院专有的自习室,距离寝室要走20多分钟。经历了暑假,英语第一遍真题已做完,错误率不低;彼时,距考研只剩三个多月,政治也要加进来了;专业课1遍都没看完,同期的小伙伴们已经把专业课书翻了3、4遍了,心里也着急起来。但着急归着急,该看完的还是要看。
搬回自习室,氛围就更浓厚了。早上6点开始,自习室陆续有人进驻,开始自发背书。八点多以后,读书声慢慢消减下来,看资料的、做真题的……若是想继续背书,只有在楼梯道里寻一块地方。
在这里,每一分钟对大家来说都是奢侈的。除了吃饭、必要的休息、上厕所,没有人离开。偶尔状态不好了、效率太低了,可能会出去散散心。哈哈,考研的孩子们没有周末。
九、十月份,是考研阵营分化的又一阶段。自习室慢慢少了很多人。有人认为坚持下去希望不大,就放弃了;有的动摇了决心,想跟其他人一样出去找工作;还有的因为状态一直不好,复习效率太差而停下来;但仍有不少人,忍受着孤独和压力,在默默坚持着。当时,因为各种原因,我一度没有研友。还不太习惯独处的我,面临重压,偶尔也觉得很崩溃。
就这样,慢慢到了12月份,最后冲刺的日子。晚上自习完回寝室洗漱后,依然会同舍友一起看书到很晚,当时寝室也就剩我俩。
12月份,专业课上,我仅完整看完一遍,部分书目看了两遍;新闻史上很多要记忆的内容也并不熟,但时间不允许,就这么仓皇上了战场;而同期,身边同学已经把书翻了五六遍,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淡定下来的。
英语,应该是准备的最为充分的,就是做做真题,背背单词,但选择题错误率基本控制在1-3个之间;因为分析的太过仔细,2-3遍过去,有些答案偶尔都能记得清;加之本身英语底子不错,就没继续投入更多精力了。
政治,大致的理论记的没问题,但由于备考时间短,也只能将就;临考前,将时政部分认真看了遍。就这样,仓皇上了战场。
放榜时,英语81,政治七十几好像,新闻史八十几(没过线,90过线),业务100,总分337。而那年,南大传播学复试线350。听到消息的那一刻,不敢相信是真的,申请了复核分数,结果仍是一样。并且,只要一门不过线,不管总分再高,也无复试资格。而我的总分,就那么完美错过了。大四下回到学校,因此也消沉了很久,并没有去找工作。现在想来,没资格怪别人,只怪自己努力不够。所以,“差不多”就造就了“差一点”的结果。
那些考研的日子,后悔了吗?
参加工作了,很多时候我会忘记那个失之交臂的志向。但有时候,会被在某个时刻被唤醒。
也许是同学考上的消息,也许是听了首李志的《热河》、《山阴路的夏天》,也许仅仅是因为别人提到了句南京……
A 大学室友。二战上海大学无果,似乎也消沉了很久。第一年的时候随意备考,失败;不知道第二年的她,有没有很努力?
B学姐。工作后备战厦大,也未果。
C隔壁新闻班的同学。在广州工作一年后,考上了黑龙江大学。“我只想要一个研究生学历”。
D学姐的同学。备战中传两年,终于得偿所愿。如今,应该是央视正宗的记者了吧。
E新晋的同学E。目前在筹中,计划明年参加考试
……
当某天,跟领导提起这个。她说她曾经也有类似经历,但后来就慢慢放下来。因为,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要做的事,已经过去的东西就不要拿来时常影响自己的情绪。积累好能力,在职场一样可以自立。
如果你要问我,当时参加考研后悔了吗?答案是,当然没有。
如果你要问我,将来有机会还会去吗?也许吧。
每段日子都有特殊的经历,我们也都有自己要走的路。无论是考研还是工作,或许将来某天,你们会在职场相遇。考研也许是个跳板,但工作经历的积累也不容小觑。无论你选择哪样,最终都将走向职场。
所以,如果你无心,就不要被身边各式想法干扰,坚定的走自己的路;如果你心愿未了,那就抛开所有疑虑去完成它。然而,一旦开始,你就得心无旁骛。因为,考研这条路,容不得半点虚假。
巴拉巴拉说了这么多,最后,还是希望大家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颗认真的心。唯有认真对待,努力奋斗,才能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