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参加「造物」组织的关于日本茶道的活动,我们一起看了一部关于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电影《寻访千利休》,看完电影之后,十八还讲解日本茶道以及茶文化相关的知识,最后品尝了扁扁同学亲自做的抹茶。
在观影的过程中,我感到有些不太适应,电影给人的感觉和我们往常所看的电影有很大的不同。一开始,我无法说清这部电影到底有何不同之处,大概观影一半的时候,总算明白了。
一个方面是电影在镜头的运用上,往往会停留在人和物上,而且停留的时间非常长。一般的电影,除非需要特殊表达才会采用这样的拍摄手法。而这部电影几乎从头到尾都运用了这种手法。镜头要么是停留在人的脸上,捕捉完每一个表情,要么是停留在物上,捕捉人与物交互的过程,或者是捕捉物品的各个细节。
另外一个方面是电影在音乐的运用上,虽然里面的配乐很简单,但几乎是一个音符结束之后,另外一个音符才开始。
这样的拍摄手法似乎故意让人们在观赏的时候保持正念的状态,而我们往常所看的电影大多节奏较快,所以,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感到一丝不适应。
虽然是参加日本茶道文化的活动,但在参加这次活动之前,我却对日本的茶道文化知之甚少,影片中所描述的主人翁千利休也是第一次听说。
让我感到最诧异的是,这位利休先生住在寺庙,平时衣着也与僧人无异,说明他就是一位修行之人,但却娶了一个妻子,还抚养了一个女儿。
难道,日本的僧人还可以结婚么?
后来,经旁边的一起参加活动的靖王殿下提醒,才知道原来日本的僧人是可以结婚的。
审美
影片中有两个情节,让我印象深刻。一是,在利休年轻的时候邂逅了一位高丽(朝鲜)少女,少女被囚禁在牢笼之中,不进茶饭。利休心生爱慕,便向一位来自高丽的厨师学习厨艺,做给这位少女做高丽菜吃。在日日接触之中,他们虽然只能通过简单的高丽话交流,但相互爱慕之情日升。
一天,利休望着待在囚笼中的高丽少女发呆。说道:虽然囚室简陋,但因为少女的存在,竟然也栩栩生辉起来。
另外一个情节是,多年后,利休已成为茶道方面的大师,专门为织田信长侍茶。期间,织田信长邀请两个欧洲的传教士品茶,但这两位传教士却颇有微词,他们认为到鸭棚一样的茶室,喝着味道寡淡的日本茶叶,并没什么称道之处。到了茶室之后,见到各种器皿,他们认为这些器皿若放在欧洲定是一文不值。
其中一个传教士,在刚进茶室时,望着墙上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被其中的美丽所吸引,竟是看呆了。
这个场景让我甚为惊讶,挑剔的传教士,对于日本的茶道、器皿颇为不削,却被一朵花中蕴含的美丽所震撼。
仔细想想,世间并不缺乏美丽的事物,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但人们来去匆匆,愿意停下来,欣赏一朵花的美丽的人却是少见了。
影片最后,在波澜壮阔的海浪声中,利休与高丽少女被人包围,陷入绝境。高丽少女不愿为蛮人之奴而选择自杀,与利休离别前,引用了白居易的诗:“槿花一日自为荣,何须恋世常忧死。”
这样惊心动魄,这样对于生命,对于美的态度,在一个人心中所激起涟漪,怕是一辈子也难以平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