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f.W)
2011年已经快是10年前的事了,那年春节,腾讯12周年的一则广告以“弹指间,心无间”为主题介绍了QQ的发展变迁和普及,从年轻人到中老年人的用户群体,从即时聊天到在线视频聊天,虚拟社交平台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哪怕在世界各地都能同步对话。
广告是台湾新人李博翔拍摄的,饰演一个长大后开始漂泊在外的男孩。他一个人在离家千里的大洋彼岸工作,深夜还在空荡荡的地铁上。临近春节,独自买了洋快餐骑车回家,在雪地中打滑撞到停在路边的出租车摔倒在地,东西落了一地,甚是狼狈。父母从老家尝试用QQ与他联络,头像闪动,主人公一阵欣喜。到后来过年时通过视频聊天发去问候,男主人公在大洋彼岸的办公室,一边是晚餐时间,一边是清晨,团圆的日子需要一顿饺子,这算是国家传统的一种形式和文化印记。
视频中,男主人公和父母的关系随着空间距离的改变发生了改变。起初,三个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年轻人长大变得叛逆不再温顺,代沟带来了代际之间沟通的矛盾和不顺畅,孩子已经不再习惯父母的唠叨和频繁的肢体接触。而当男主人公出国之后,思念故土和家人的感情愈发明显,距离产生美是有道理的。在这种情况下,留下的只有好的一面。这也是空间距离拉大之后,虚拟社交平台又把人们拉近了,虽然仍有诸多隔阂,但呈现出不同的意味,即时交互只在弹指一挥间,它却能让人与人之间不再遥远。也从侧面说明具有情感纽带的人在心灵上是不会存在距离感的。
随着社会越来越向老龄化发展,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空巢老人或独居老人会越来越多,岁月的变迁让传统家庭变得越来越少,也越来越珍贵。
李博翔的出演让大家记住了这个在海外独自漂泊的年轻人,许多人从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当时的80后、85后北漂,沪漂甚至海外留学的莘莘学子无不感慨万千,人一旦长大就意味着需要离家漂泊。于是一群博乐聚到了一起,建了好几个QQ群。有一次,一个群友去了台湾带回来许多签名照,并让大家留下地址和电话,就这样收到了其中一张。
时间过去许久,至今一到冬季接近寒冷的年关,仍会记起这则广告和王菲唱的《但愿人长久》这首歌。白色的下雪天,淡淡的歌,冒着热气的茶水,整洁的桌面……以及从06年陪伴我们成长和互相联系的QQ。
也是2011年初,微信横空出世,当时还在用诺基亚塞班系统的我下了最初的微信,只是,当时用户不多,好友寥寥无几,仍以QQ为主要即时通讯平台。到了2012年,开始用IOS系统微信,直至2013年下半场才开始活跃在微信上,记得当时9月还是10月的某个下午,在宿舍打发时间,闲来无事听了一首歌,觉得不错,转发到朋友圈,那是我推的第一条朋友圈,随即成了活跃用户。
七年多的时间,微信上的好友加了一茬又一茬,有些人永远没有聊过天,有些人在一段时间频繁互动,却不知在什么时候悄然退出了你的世界,还有一些人断断续续保持着联系,只是在岁月的车轮中渐行渐远,互动的间隙越拉越长直到消失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但也有一直保持联系的人。
如今,微信还被赋予了工作属性,拥有了更多奇奇怪怪的功能,这是最初的用户难以想象的一件事。你会觉得它忽然变成另外一个样子了,而这并不是大多数人希望看到的样子。因此,相较于日趋发达的即时通讯平台来说,越来越多的人甚至渴望回归线下更为简单纯粹的互动方式,颇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味道。
在虚拟社交里面,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是影响人际交互频率和交互质量的特定经验性因素,虚拟关系始终是以现实关系为基础的。或者我们该感叹“时光易逝人易老”,任何本我之外的客体皆有他存在的时间点以及存在过程中特定的作用。我们允许他们被时光浸染,发霉泛黄;我们也无法避免他们被记忆暂时或永久封存。
时代的记忆或波澜壮阔或稀松平常,当浮华像潮水一样静静地褪去,人们也曾记得潮涌时的声势浩大。就像我们第一次认识新事物或第一次认识一个新朋友时的新鲜感和好奇心,最终会被新的事物取代。然而美好的事物会永久定格,晦暗的时刻也会被选择性删除。
故事的亲历者,有时是主人公的角度,有时是旁观者角度。相同的是,我们自身随时都在经历着这样的人潮涌动和人去楼空,最终在浮躁的社会中留下心底的安宁。任凭人群熙熙攘攘,夜深人静的时候只留下自己和自己对话。等到年岁渐长时,独处会更加弥足珍贵,不被无意义的打扰是最佳的状态。因为,独自安排的时候会享受一种支配时空的自由。
做自己人生故事的亲历者和旁观者,从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分别解读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与人相处的故事,这会是一件精彩的作品。
不定期与您相约简书,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