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会在知乎、微博、公众号等这些媒体看到,主题相反的两篇文章。最典型的就是,一种声音鼓舞着读者拼搏奋斗,另一种声音却强调着宁静生活的珍贵。
两种声音,没有对错之分,读者都是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方式去生活。如果是一个阅尽铅华的老妇,我会选怎落叶归根的无声的结局,可现在站在24岁的午晨,我真的不敢五选择安逸,因为我害怕,害怕安逸就像一朵带着香味伪装的食人花,一口一口把我吞噬。
我的童年,缺不了在外婆家的大田野,我听过夏季飘着青稻香的蛙声,我见过精灵般的萤火虫,我偷过散落在篱笆外的香瓜,我喂过爱吃百家饭讨人喜的土狗。童年的四季离不开乡村的土地,这篇肥沃的土地养育了我的家人,养育了我,我的家人从未想过,我会离开它。
早在毕业之前,母亲就对我表明过,她希望我留在老家工作。她希望自己女儿平安地度过这一生,早早地结婚生子有什么不好,女孩的一生不正是这样的复刻吗?
“复刻”,这个词于我来说是一种慢性死亡。我并不是一个天性安分的女孩,我不羡慕高中同学早早地奉子成婚,而我却羡慕一位学长打工半年游了拉萨的布达拉宫;我不喜欢浸泡在柴米油盐的琐事中,我喜欢和别人聊时事、聊书籍;我不想在超市看到安抚着孩子的哭闹,我想要的是像孩子一样还能 去探索去游玩这个世界。
为什么“复制生活”对于我这么痛苦,因为它由不得我浓烈放肆
我不是一个罐头,拒绝格式化地加工。我不认同浓烈就比安逸高贵。安逸需要割舍,浓烈需要代价。我割舍不下而已。
越长大,越身不由己,越需要将就。我们将就着恋爱结婚,我们将就着工作,我们将就着生活。安逸的背后是你放下的追求与认命的态度,你就像一个听话的小孩,跟着别人绘制着自己的生活。听话的孩子有糖吃,而不听话的孩子就得不到甜蜜。
有的之后也会反思到,自己是不是太任性了。我可以在很好的年华选择合适的凑合,我可以在最美的时光选择诞生生命,我可以早早地听父母的话,让他们流水线地加工我的生活。这样很单调,这样不累。
曾经有一位职场的前辈告诉我,他年轻的时候也和我想的一样,不要车不要房,只想出去看看全世界,但是后来他终究选择了大部分人的生活,因为安逸的生活有安全感。
安全感,大概就是浓烈最大的代价吧。当把仅有的财产拿去旅游看世界,当青春日复一日地流失,岁月侵蚀了我们的容貌,当周围的朋友稳定地拥有三餐的家庭,而自己却独身一人在一座陌生的城市生存。
我们就会像被世界遗弃的孩子,找不到所谓的幸福。不是每个人优秀到可以承担浓烈的代价。
那些终究割舍不下的人,只有不停地跑,不停地赶,他们知道前方才是自己的天堂,总有些人在这条路上累了,停了,放弃了。
我只是想活的浓烈些,我知道只有奔跑才能浓烈的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