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0年,如果说有一本书改变了我的思维,有一门培训课程影响了我的职业发展,非《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简称“七个习惯”)莫属。作为过去20年在中国市场上(乃至全世界)最畅销的书籍和长盛不衰的培训课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在管理学、经济学、成功学和家庭生活等领域都被奉为经典必有其值得称道和学习之处。让我们一起走进“七个习惯”,揭开其神秘的面纱,经历一次思维模式的转变(Paradigm Shift)和学习之旅吧~
根据七个习惯模型图所示,每个人的成长与成功需要经历三个阶段: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习惯1、2、3的思维转变和行为养成能够帮助个人从依赖(dependence)走向独立(个人成功);习惯4、5、6则可以帮助我们从独立(Independence)迈向互赖(人际成功);只有互赖(Interdependence)才是良性的、可持续的人际状态。
习惯一:主动积极(Be Proactive)
习惯一是关于“选择”的习惯 - 每个人的命运是由个人一次次的选择决定的。只有“你”自己才是自己真正的主人和决策者。除了我们的“出生”、”生长”和“地心引力”无法选择外,所有工作与生活、学习与运动等都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你可以选择生气,也可以选择开心;周末你可以选择睡懒觉,也可以选择去运动;工作不顺时你可以选择抱怨,也可以选择更加努力;有人惹你生气时你可以选择大吼大叫,也可以选择沉默不语;任何时候你都可以选择无精打采,也可以选择充满热情。。。
“魔鬼”与“天使”往往是同一个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里面都住着“魔鬼”与“天使”,就像上面的图像。你可以看到美丽的少女,也可以看到恐怖的巫婆,只要调整一下你的视觉。无论你看到与否(Paradigm思维定势决定了我们是否看到,所以需要我们Shift转变,就像开关按钮一样可以转换),她们都在那里,就像白天与黑夜。
一旦我们意识到我们的一切行为反应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外界的刺激与作用力(它们是影响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我们就可以“人为”的选择有利于自己最终目的的回应方式和言行举止。如果我们能够如此思考,那么我们的思维模式就是主动积极的(Be Proactive)。
我经常在培训课堂上让学员两两一对作互动练习,一人扮作1号,另一人扮作2号。双方面对面而坐或而立,双手手掌相对。我只对1号发布指令:“请用双手推2号。。。用力推。。。使劲推。。。继续用尽全力推。。。”,然后观察2号的反应和1号后续的反应。大约10秒钟过后,我让双方停下来,我先问1号:“请问你刚才得到什么样的指令?然后你做了什么?” 答案当然很简单:要我用力推2号,我也照做了。然后我问2号:“请问你方才得到什么样的指令?然后你做了什么?” 一部分2号的答案在意料之中:我没有得到指令要做什么,但我进行了反抗或反推!还有一些2号选择了“接受”或者“退却”。我又追问道:“为什么?你们为什么选择了反抗、接受或者退却?”。选择反抗的2号说是因为本能;选择接受的说担心对方摔倒;选择退却的说不想跟1号起冲突。。。
最后我邀请一位志愿者上台来扮演1号(通常是男士),我扮作2号向所有学员演示这一过程:1号用力推我,我却选择了拥抱对方,并轻轻地引导对方调整身体,一起肩并肩面向学员。每当这个时候,学员都会自发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我们可以把一切外界的和他人的作用力称之为“刺激”,比如下雨天是大自然的一种刺激,老板批评指责是工作中的一种刺激,老婆发脾气是生活中的一种刺激等;而我们的言行举止称之为“回应”,比如抱怨天气一种消极的回应,面带微笑坦诚接受批评是一种积极的回应,拥抱老婆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回应等。被动消极的回应与主动积极的回应带来的结果(Result)通常是不同的,而其后果(Consequence)是一定不同的。什么是后果?后果是结果之结果。比如赌博的结果是赢钱或输光,后果可能是家破人亡;抽烟的结果是缓解了压力,后果可能是得了肺癌;吵架的结果是在口舌上战胜了对方,后果可能是惨遭对方杀害。。。
主动积极的人专注于自己可以影响的范围,而不是去操心那些不可影响的人和事。被动消极的人则喜欢关注一些自己影响不了的事物,并容易抱怨和批评,比如批评朝政和公司领导人。同样是看到老板的不足,主动积极的人会帮老板补漏,被动消极的人则通常会在茶余饭后传播负面消息。前者的影响圈会不断扩大,当然会得到老板的器重,而后者的影响圈则会不断缩小,最终会离老板而去。
“Proactive”这个单词本身的意思是“在行动之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所处的状态”,类似于中国的俗语“三思而后行”。所以,一个主动积极的人在采取行动之前,或者回应对方或外界之前,应该积极的思考,想一想自己的目标或目的、愿景或者期望,从而选择有利于达成自己目的或愿望的行为。
思维一旦转变,言行的转变则水到渠成。主动积极的语言将会被自己听到,然后潜移默化中又正面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这就是“自我洗脑”的过程)。我们都知道,很多时候我们心里越担心什么、害怕什么,往往就会发生什么。所以,选择用正面积极的词汇,用主动积极的自我暗示将有助于我们迈向高效能、达成目标。比如,美国奥运选手马修·埃蒙斯,在连续三届奥运会50米步枪三姿决赛最后一枪均与金牌失之交臂(他的脑子里一直在自言自语:不要射偏,不要射偏。只要不射偏,我就是冠军了。结果就射偏了。)
习惯二: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
习惯二是关于使命、愿景与目标的习惯 - 知道自己要去哪儿,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撰写“个人使命宣言”是最有效的诠释自己的“终”的方法。个人使命宣言需要回答关于“我是谁”和“我要去哪儿”的反思与探索。
以终为始要以原则或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服用以下四味良方 -
1、仔细聆听: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2、尝试追溯过去:勇于面对过去,探索内心柔软的部分;
3、重新检视你的动机:反省自己有悖于原则的动机;
4、把烦恼写在沙滩上:抛却烦恼,轻装上阵,从新出发
然后选择自己的人生重心(参考人生十大重心)- 你是以家庭为重心还是工作为重心?你是以金钱为重心还是名利为重心?你是以配偶为重心还是自我为重心?你是以朋友为重心(合作心态)还是敌人为重心(竞争心态)?你选择以什么为重心将决定了你将把时间和精力投向哪里,从而决定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习惯三:要事第一(Put First Things First)
要事第一是关于人生质量和时间管理的习惯。如果说习惯一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就是程序员(Programmer),习惯二就是我们自己在设计和编写程序,那么习惯三就是我们开始运行程序。我们相信了命运“操之在我”(习惯一),我们知道了要去哪里及成为什么样的人(习惯二),接下来我们要知道用该先做什么(习惯三),从而使得我们不在依赖别人(Dependence)而变得独立自主(Independence)。
根据时间管理的优先矩阵,习惯三告诉我们要优先考虑重要不紧急的事情,重关系轻日程,按指南针思维而非钟表思维来行事。
时间管理里面有一个最大的陷阱,就是大部分人会被紧急的事情缠住,从而忙得不可开交。而很多紧急的事情并不是要事,比如不速之客、未预约的电话、临时的会议等。如果你觉得那些急事很重要,你就应该提前计划或准备。通过计划与准备可以减少许多紧急的事情(二八定律)从而做到事半功倍,比如培训、健身、关系维护等。
《时间管理》培训最经典的一个练习或游戏就是“大石头小沙子”,大石头代表着重要的事情,小沙子代表着琐碎的小事。我曾经用核桃来代替大石头,用绿豆和芝麻代替小沙子,用透明的容器(比如玻璃缸或塑料盒)代表我们的时间容量。在提前规划好容器空间与核桃个数的前提下,先放进所有核桃(比如8个),再倒进所有绿豆和芝麻(比如一斤,见缝插针,从核桃间的缝隙流入),则刚好装满容器还可倒进一杯啤酒(意味着在忙也可以抽出时间跟朋友干一杯);如果先倒进绿豆和芝麻,则只能塞进5个核桃。该练习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统筹规划、要事先做的重要性和方法。
关于要事,跟大家分享一个秘诀:跟重要人物相关的事就是要事,比如客户、老板、老婆等。
从宏观的角度讲,时间管理就是生命管理;从微观的角度讲,时间管理就是与时间赛跑(RACE):
Record记录你的时间都去哪儿了(记流水账)
Analyze分析每件事情的轻重缓急(用时间管理矩阵统计分析)
Change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方法工具(持续改善)
Evaluate评估以上三个步骤的有效性并作针对性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