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太多文章提到说输入比输出重要,我从自己的写作经历也开始体会到这点。没有输入的输出也注定是没有什么质量的。最快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事情我想就是多读书了。对于想要提高写作水平的人来说,再没有什么比保证输入更有效的方法了。
为了方便起见我尝试着读电子书,但我还是觉得纸质书更好些。又因为前段时间一位老师的推荐,我首先选择看了这本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我看的这本电子书更像是一篇中篇小说的合集,当然其中让我印象更深的,感觉更具代表性的还是这篇《乞力马扎罗的雪》。
作品中主人公和妻子来到非洲打猎,偶然的腿部受伤让他感染了坏疽。在等待飞机来营救前,主人公一边承受着病痛的折磨,一边回首往事。回忆竟然让自己对过去的生活感觉后悔不已。生活中的消沉和放任让他没有时间好好发挥自己写作的天赋,他十分渴望自己能有机会重新振作,也许就是为了摆脱过去他才来到非洲狩猎的。
病痛中最初他试图通过与妻子的争吵把自己的暴躁情绪宣泄出来,但后来他很快意识到这对妻子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她不应该被当做罪魁祸首。罪魁祸首到底是谁呢?经过对自己生活的回忆他最终认识到了是自己选择了消沉和浑浑噩噩的日子。他十分后悔没能记录下曾经遇到过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后来他和妻子的对话表现出他完全接受了,他开始变得内心安宁。故事的最后他在自己坐上飞机飞上乞力马扎罗山峰的梦境中逝世。
这是海明威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他作品中的冰山理论的写作手法极具特色。他只截取故事的一部分来写作,通篇基本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其中会穿插一些意识流的写法,也有隐喻有象征手法。整个作品表现出一种极简的风格,通篇没有多余的描述。但是作品却有一种少胜于多的感觉。越少的描述会越是吸引读者更多的参与进来。作品到底要说什么?开头雪山上的野兽为什么会出现在海拔那么高的地方?对话中的人物又有怎样的经历?结局的梦境象征或者隐喻什么?一切都需调动读者的脑力参与进去。
我觉得主人公最后的死就像那只野兽的死一样。为了寻找自己心中的理想或者说信念,乞力马扎罗山峰上的雪是那么洁白和神圣,正如主人公所追求的向往的。他在死亡前又一次获得了精神上的力量。比起消沉的生活浑浑噩噩的日子主人公获得了自己精神的胜利。
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写作手法让我惊叹。以少胜多在现实的写作中是很难做到的,这与孔子著春秋的手法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说起《春秋》我们往往想到的就是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而海明威的作品如此的简洁而精妙,只露出冰山一角让人去猜想水面下的整座冰山。没有一定的写作功力和内涵是相当难于做到的。比起那些用长篇累牍去交代一个完整故事的写法,海明威的写作手法明显更加高明。这就是我读海明威作品得出的结论。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