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1.|阿汤哥的菜,给了我写日记的力量

前几天在微信读书的读者评论里知道了90后读书博主李小墨,一天内就把她的新书《海绵阅读法》看完了,这两天又陆续翻看了她的深夜书桌,心里暗下决心也要像她一样成为有料有思想的读书博主,也知道要学习写文章最关键就是开始写起来。

今天又从小墨的公众号小号上看到她从2019年7月18日开始日更发表的日记内容而深受启发,要想保持写作的热情,就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就从每一天的小思考或是身边的小事情写起。

今天中午阿汤哥在家里炸猪油,我在吃饭时随口说了一句:小时候家里总是把炸过猪油的油渣切得细碎、加上花生米和香菇一起煸炒,做成我们本地饺子的馅,那可是物质匮乏年代难得吃到的绝对美味佳肴,味道简直不要太好……没想到这句无心的话,却被阿汤哥记在心里,而且今晚就现场演绎了一下。

他把中午的油渣切细,又用婆婆教的方法,把茄子和油渣一起煸炒至八分熟,拌上西红柿再一起炒熟。没想到,就这道没加一滴水的混合菜却成了今晚的明星菜,我连最后的盘底都舍不得浪费、还用米饭狠狠的“刮”了一遍…*^_^*

其实,阿汤哥原本也是不会做菜的。2017年因为要照顾我,不得已才从零开始学烹饪。刚开始他能把青菜都炒成“黄菜”,看了实在是让人一点食欲都没有,就更别说其他的肉菜了,那简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但我生怕他没有信心坚持下去,只能尽量找一些听起来“可圈可点”、感觉算是比较“真诚的赞美”来鼓励他,也许这也算是所谓的正反馈吧🤭。从此以后,阿汤哥做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每天只要有时间就爱看烹饪美食的节目,比如《舌尖上的中国》《味道》等,总要把每一道喜欢的菜都细细研究一番。日复一日的坚持,加上不断的专注和精进,阿汤哥的菜炒得越来越有模有样了,味道更是也来越好(真心夸奖的哦)。现在有时逢年过节,一大家子兄弟姐妹们的聚餐,他都可以时不时地露几手了,而且都能得到好评。

阿汤哥做的菜跟他的性格一样,不喜欢一成不变、算是很有特点的。因为他的烹调方法总是不按常理,又能够汲取他人经验。比如,会把我婆婆的家常菜做法(小时候的味道),和电视上地方美食、或是外面饭店的特色菜相结合,加上自己的创新,因此总是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时不时会给人特别的惊喜,搞得每次我都想让他把菜谱写下来,以便日后出一本《汤氏菜谱》,他却认为常做常新才有意思。

回望这些年阿汤哥做菜的经历,加上小墨老师的文章和日记,我找到了坚持写文章的启发,那就是先不管结果和形式,只管先专注的写就行。所以,今天我又来简书了(以前写过,因为总为文章写得不好、又找不到快速提高的方法而中断——只怪自己太在意文章呈现的结果)。

还有就是,我在2022年就开通了自己的公众号(没写几篇),心里挺珍惜这个公众号的“羽毛”,不想自己粗糙的文字万一被认识的人看到,但又想跟小墨老师一样给自己一个养成书写习惯的平台。那么,就在简书的日更上写日记吧。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坚持写就行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