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去年11月份上海市民鲁先生在地铁2号线某出口,在制止一对外国情侣在出站时逃票时,被一旁的安检工作人员的阻止。鲁先生称:“一旁负责地铁安检保安看到逃票行为置之不理,反而出来一个自称是安保的人员不知为何把我堵在了出口”,这样明显的“亲疏有别”的态度实在令人瞠目。近几年,“老人讹人”、“撞人逃逸”、甚至是“大妈广场舞”等事件引发起社会对国人素质的大讨论,而往往在事实依据模糊时舆论便“一边倒”的抨击国人素质。
之前某地区街头出现一则广告:“外国人代报案,代找苹果手机,价格面议”。这个广告真实性无法核实,但很多网友吐糟:“为啥我不是外国人”?也有很多人反应:相比于国人来说,同样的失窃案件,警方对于外国人的重视程度更高,破案率自然高出也一筹。当然,在这一做法在合理范围内也无可厚非,毕竟能彰显我泱泱大国的魅力与文明。但是不能“一视同仁”的做法也反映出了对待外国人比对本国人要友善。似乎过于习惯对“陌生人”比对”亲近的人“更友善是植根于很多国人潜意识的行为。
生活中,人们总是想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人际关系回报。之所以对陌生人“宽容”是以小的风险和成本在对方身上获得社会资源:比如尊重、认可、建立特定社会关系等等。为此我们投入自己的精力与资源去换取。但是对于我们亲近或熟悉的人却容易“苛刻”。
02
之前网上一个帖子列出最让父母伤心的9句话,引发很多年轻人反省。一项调查显示,90%以上的年轻人至少说过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有人甚至没意识到会让亲人伤心。平时的生活当中,我们也都有这样的经历:同样的事情,可能对陌生人会彬彬有礼,而对亲友却任性无礼。“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我的眼里容不得一粒沙”,这样彪狠的尺度在亲人面前演绎的淋漓尽致。
之前一同事盛情邀请我们到他家做客,记得那天一进门就看到他爸妈围着厨房忙张罗着,当我们大家对着一桌子丰盛饭菜艳羡时,就听见厨房里传来呵斥声:“妈,给你说了多少次了,东西不要放在这里,爸,你动作快点行吗,大家都在等着开饭呢?一顿饭的功夫,同事因为“小问题”对他爸妈大声嚷嚷,回去的路上都我们都在诧异:平时非常有礼貌同事,怎么对家人一副“指点江山”的语气和模样?
但是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呢?在父母面前总是有意或无意说出击中父母痛点的话,还不是仰仗父母对于我们的爱,认为所有的错误都会被原谅。对于我们自身而言认为“被原谅”的“成本和风险”都是可以控制。
心里专家表示:在人际关系中,一方对另一方的依赖程度就是一种“权力”。就是说,父母因为爱,对我们的依赖多于我们对于他们依赖,所以我的“权力”就大于父母。与赢得一个人的心相比,击垮一个人的精神更容易让人获得权力感,因此很多人会无意识地通过控制和支配亲人来体验自己的权力。却不认为这种行为会伤害他们,但是要明白言语虐待就是一种苛刻的表现,与肉体上的伤害相比,带来的痛苦却一点儿也不会少。
03
同学想在市区买一套房子安家落户,无奈却囊中羞涩,希望最好哥们儿能帮衬点儿,借5万元钱来用于房子的首付,同学以“最近的开销比较大,有心无力”委婉的拒绝了同学的请求,同学就抱怨:”什么最好的朋友,在我最急需帮助的时候一点都不支持我”。久而久之同学和这位朋友慢慢疏远。但是我想要是相对陌生的人你估计不会生气或者怨气在心吧?
总会听到这样的话:“你是我朋友,更能理解我的初衷”、你是我爸妈更能帮助我度过难关,你是我爱的人更能能体会到我的心情”,但是当事情不在我们的期望之内,你就会很自然形成心理落差:“别人不理解我也就罢了,你为什么不理解我?这种想法的生成会越想越生气,甚至埋怨,往往对亲人失去耐心,更易发火。
换位思考,因为亲人提出的每一个要求我们认为必须做到,因为不想让他们失望,但是矛盾的是:或许我们并没有足够社会资源去实现亲人的要求,所以会很容易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压力,压力一旦爆发又会很容易演变成一场语言和情绪的碰撞。
所以对于“社会关系”的期望过高,也是对亲近人的“苛刻”的原因之一。我们总是把自己和对方捆绑在社会关系之上,主观性的认为很多东西认为理所应当然。的确,越亲的人越能相互理解和支持,但亲人毕竟也是“别人”,不可能在所有事情上都能和我们达成充分共识,这不仅自私更不现实。
04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女生经常对男生说‘我爱你’,很可能也会要求男生也对自己说‘我爱你’。但是如果那个男生不善于说肉麻的话,女生很长时间等待却听不到她想要的答案,很可能就会生气,甚至怀疑男生不是那么在乎他了:“我那么爱他,却一点也不在乎我的感受”?时间长了,这种自我感觉的“不对等”会让两个人的关系陷入纠纷。
心理学中有一条人际法则是黄金法则: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就怎样待别人。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常常反用“黄金法则”。因为大多数的对于付出是“趋于平等”,我对你那么好,所以你也应该像我对你一样好。当我们感知付出和收获“不对等”,或者找不到平衡的支点的的情况下,开始我们或许忍耐、然后到怀疑、最后也会变作一种苛责的情绪爆发出来。
“苛求对等”的心理也是对待熟人苛刻的原因之一,但每个人表达方式不一样,“甜言蜜语”是你的表达爱方式,而对方可能更注重行动。所以不能用我们自己设立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个人。
05
“权利感”、“社会关系的理所应当”、还是“苛求对等”等原因、让我们对待陪伴左右的亲人、爱人及朋友呈现“苛刻”,往往这种“苛刻”情绪反反复复,一部分直接的通过“语言暴力”表现出来,另一部分淤积在心中用行为表现“苛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能理解这样的杀伤力有多大。
今年端午节当日凌晨,广州某地区一名17岁少女遭遇抢抢劫后,本想从男友那里寻求安慰,不想却遭受男友责骂,一时想不通竟然跳河自杀身亡。如果当时男友能稍稍地安慰一下这个女孩儿,哪怕一个拥抱,这个悲剧也不会发生。一个本该缤纷绽放的花季少女,却因亲近的人“苛刻”瞬间枯萎。如何处理我们对于亲人“苛刻”?
1、换位思考
站在亲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想想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并学会理解他们。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告诉他们,你已经知道问题所在,让他们相信你能解决好。
2、倾听与诉说。
《知人善任》一书中谈到:“发生争吵,切记免开尊口,让别人把话说完,虚心诚恳地倾听,才能彼此交心,在发生矛盾时,适当的时候把事情来龙去脉说清楚。避免长期以往的情绪积压伤了双方的感情。
3、平息怒气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在愤怒时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死盯着负面信息不放。所以在我们自己快要情绪失控前,试着停下来不说话,或者离开现场,让自己冷静下来,遏制自己不要说出那些后悔的话。
超级演说家有句话演讲词:“别对你爱的人飙狠话,因为不知道你的一次逞口舌之快,会不会变成一辈子的遗憾”。我们伤害最深的永远是那个最爱我们的人。我想大概是因为我们天生习惯被人爱,但是并不一定知道如何去爱人。生命的丰富性在于我们用心去呵护每一个最熟悉、亲密的人。
所以,对待陌生人宽容固然没有错,但对亲密的人保持应有的尊重、礼貌和耐心更是高情商的表现,也是成年人的处世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