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月前的一个晚上,我在某个公众号上不经意间看到作者推荐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心中就埋下了个“我一定要亲自看看”的念头。于是,在某次集中网购图书的时候,将这本书买了下来。
据说小说的情节是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为基础。我对高更的认识不多,只知道他与梵高是同一时期的伟大的后印象派画家,同样的生前坎坷,死后,作品才被世人认可。或许高更因为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而更受世人关注,又或许《月亮和六便士》是因为高更而更具魅力。文学和艺术从来都会相互影响,说不清谁影响谁多一些。
我喜欢这本小说,看完一遍又翻一遍。很多句子,我读了一次又一次。似乎遇见了老朋友,不想刚见面就分开。
关于人性,有些人总有深邃的洞察力,我觉得毛姆就是这样的人。他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判断,是一种不开放的态度,往往会局限你认识事情的真相。
思特里克兰德在四十岁以前平静地活着,像这世界上的大多数正常的男人一样,娶妻生子,有稳定又体面的工作,偶尔参加社交活动,偶尔和家人一起度假。“有些人的生活只是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他们只能生活在这个有机体内,也只能依靠它而生活,这种人总是给人以虚幻的感觉。”
“这一定是世间无数对夫妻的故事。这种生活模式给人以安详亲切之感。它使人想到一条平静的小河,蜿蜒流过绿茸茸的牧场,与郁郁的树荫交相掩映,直到最后泻入烟波浩渺的大海中。但是大海却总是那么平静,总是沉默无言、声色不动,你会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不安。也许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种怪想法(就是在那些日子这种想法也常在我心头作祟),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一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有一种叫我惊恐不安的东西。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变迁——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满布的海滩的。”
然而,在他四十岁的时候,他“魔鬼附体”般抛弃所有,来到巴黎追求绘画的理想。妻子,孩子,房子,事业,社会关系,所有的一切,他什么都不要。“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得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我好像感觉到一种猛烈的力量正在他身体里奋力挣扎;我觉得这种力量非常强大,压倒一切,仿佛违拗着他自己的意志,并把他紧紧抓在手中。我理解不了,他似乎真的让魔鬼附体了,我觉得他可能一下子被那东西撕得粉粹。但是从表面上看,他却平平常常。”
“我怀疑是否在他的灵魂中深深埋藏某种创作的欲望,这种欲望尽管为他的生活环境掩盖着,却一直在毫不留情地膨胀壮大,正像肿瘤在有机组织中不断长大一样,直到最后完全把他控制住,逼得他必须采取行动,毫无反抗能力。杜鹃把蛋下到别的鸟巢里,当雏鸟孵出以后,就把它的异母兄弟们挤出巢外,最后还要庇护它的巢窝毁掉。”
他义无反顾选择了他的艺术,却从未抱怨和后悔过以前的生活和选择。“他对自己的命运从来没有抱怨过,他从来不沮丧。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的心智一直是安详、恬静的。”“我不想过去。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永恒的现在。”
思特里克兰德在巴黎的生活,我们看来也许是坎坷和痛苦的。“他有六个月之久每天只靠一顿面包、一瓶牛奶过活。他是一个耽于饮食声色的人,但对这些食物又毫不在意。他不把忍饥受冻当做什么苦难。他这样完完全全地过着一种精神生活,不由你不被感动。”
“艺术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东西。”如若不是,我无法说服自己去相信一个人为了追求艺术,可以完全不考虑物质生活。
“他生活在幻梦里,现实对他一点儿意义也没有。我有一种感觉,他好像把自己的强烈个性全部倾注在一张画布上,在奋力创造自己心灵所见到的景象时,他把周围的一切事物全都忘记了。而一旦绘画的过程结束——或许并不是画幅本身,因为据我猜想,他是很少把一张画画完的,我是说他把一阵燃烧着他心灵的激情发泄完毕以后,他对自己画出来的东西就再也不关心了。他对自己的画儿从来也不满意;同缠住他心灵的幻景相比,他觉得这些画实在太没有意义了。”
他只关心他的创作,不关心他人,甚至是救他于危难之际的恩人,他也只是一贯的讥嘲。
思特里克兰德在巴黎这样一个现代文明城市,他不接受他人的指导和评价,他绘画却基本不靠卖画为生。“有的时候我就想到一个包围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中的小岛,我可以住在岛上一个幽僻的山谷里,四周都是不知名的树木,我寂静安闲地生活在那里。我想在那样一个地方,我就能找到我需要的东西了。”
他终于还是离开了巴黎,来到了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与土著人生活。
“他那孤独的灵魂中怀着种种奇思遐想,终于向点燃起自己丰富想象的陌生的荒岛出发了。我喜欢这样一个画面:他活到四十七岁(到了这个年纪大多数人早已掉进舒适的生活沟槽里了)动身到天涯海角去寻找一个新世界;大海在凌冽的北风中一片灰蒙蒙,白沫四溅,他迷茫地盯视着逐渐消失、再也无法重见的法国海岸。我想他的这一行为含有某种豪迈的精神,他的灵魂里具有大无畏的勇气。”
他在这座远离英国和法国的小岛再次结婚了,没人知道是否跟爱情有关。他需要的是一个“不打扰他”的女人,一个可以满足他情欲,给他做饭照顾孩子,帮他养家,帮他买画布的“工具”,这或许是他要的“爱情”。毕竟“爱情这个概念,归根到底,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不同癖性有不同的理解。”
如果爱情需要温柔和包容,那必然是跟他无关的。“爱情从来免不了多愁善感,而思特里克兰德却是我认识的人中最不易犯这种病症的人。我不相信他在任何时候会害那种爱情的通病——如醉如痴、神魂颠倒;他从来不能忍受外界加给他的任何桎梏。如果有任何事物妨碍了他那无人能理解的热望(这种热望无时或止地刺激着他,叫他奔向一个他自己也不清楚的目标),我相信他会毫不犹疑把它从心头上连根拔去,即使忍受莫大痛苦,弄得遍体鳞伤、鲜血淋漓也在所不惜。”
“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搞恋爱。这是人性的一个弱点。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一个女性。但是一旦我的情欲得到了满足,我就准备作别的事了。我无法克服自己的欲望,我恨它,它囚禁着我的精神。我希望将来能有一天,我会不再受任何阻碍地全心投到我的工作上去。因为女人除了谈情说爱不会干别的,所以她们把爱情看得非常重要,简直到了可笑的地步。她们还想说服我们,叫我们也相信人的全部生活就是爱情。实际上爱情是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我只懂得情欲。这是正常的,健康的。爱情是一种疾病。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我对她们提出什么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侣伴这些要求非常讨厌。”
在塔希提岛,他得到了同情,也获得了更多的灵感。似乎他本来就应该属于这里。
“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在何处的家乡。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像是过客;从还提时代就非常熟悉的浓荫郁郁的小巷,同小伙伴游戏其中的人烟稠密的街衢,对他们说来都不过是旅途中的一个宿站。这种人在自己亲友中可能终生落落寡合,在他们唯一熟悉的环境里也始终孑身独处。或许正是在本乡本土的这种陌生感才逼得他们远游异乡寻找一处永恒定居的寓所。说不定在他们内心深处仍然隐伏着多少世代前祖先的习性和癖好,叫这些彷徨者再回到他们祖先在远古就已离开的土地,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栖身之所,是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从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像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就熟稔得一样。他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
他患上了麻风病,这对他自己而言并不可怕,因为他活着的全部意义和全部追求是创造一个“世界”。如果他看见了这个“世界”,并可以将他看到的全部画出来,那么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都不重要。
“看来思特里克兰德终于把他的内心世界完全表现出来了。他默默无言地工作者,心里非常清楚,这是他一生中最后一个机会了。我想思特里克兰德一定把他理解的生活、把他的慧眼所看到的世界用图像表示了出来,我还想,他在创作这些巨画时也许终于寻找到心灵的平静;缠绕着他的魔鬼最后被拔除了。他痛苦的一生似乎就是为这些壁画做准备,在图画完成的时候,他那远离尘嚣的受折磨的灵魂也就得到了安息。对于死他毋宁说抱着一种欢迎的态度,因为他一生追求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我是个普通人,我享受“六便士”给我带来的舒适,我接纳这个文明社会。如果让我只追求一件事,而身边其他人活着只是为了成全我,我想我还没有遇到这样一件事。或许这是与天才的区别吧。我是个贪心的人,所以我从来不满足于只有物质生活,或只有精神生活。我害怕一直抬头走,会撞伤自己。我也不能一直低头走,看不见“月亮”。我要在物质的世界里,寻找精神的含义。
“做自己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薄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