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本不是吃火锅的时间。温暖热辣的火锅更适合冬日。寒风刮破了脸,手被冻出疮,耳朵上结冰的时候,钻进火锅店,去吃木炭黄铜炉火锅是很相宜的。但那是在北方,如今生活在四季如夏的南方小城里,大可以不分春夏秋冬,吃一下精致的潮汕牛肉火锅。
要吃牛肉火锅,还得是潮汕的老店。汕头海记八合里牛肉火锅就是这样响当当的老店。汕头的那家总店我是去过的,开在背街的陋巷里,藏身于热闹的市场边。中山这家分店则不同,大大方方开在繁华的商业区,笑迎八方客。虽风格不同,滋味儿却是没变,经常会勾起我的馋虫。当然也勾起我对汕头人文风土的怀念。
还没进店,就看到八合里的外卖档。从外面往里望,一个师傅顺着牛肉的纹理不紧不慢地切着。另一个师傅则一手拿刀,一手拿磨刀棍,霍霍地磨刀。牛肉火锅好吃的关键一看牛肉新鲜度,必须是当天宰杀的黄牛。二看师傅的刀工,不同部位,不同口感,切法都有所不同。刀工不好的,切出来不是那个味儿。
上到楼上去,店里已经坐了不少人。这家店开在商业中心,店租昂贵,所以座位略显逼仄,但装修还中规中矩。墙上贴的是大幅的汕头小公园的老照片。汕头作为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小公园众多具有外国风格的建筑记述了当年的繁华。如今小公园已残破不堪,繁华早被雨打风吹去。不过这和我们的觅食之旅似乎无关。
坐下开始点单了。我一个人吃,倒也简单。锅底必须要清汤的。清汤只是清水上面漂几片白萝卜,最能吃出牛肉鲜嫩多汁的本味儿。如果牛腩、牛尾,甚至牛鞭汤底的话,因为广东人喜欢在汤里放药材,涮起来就有药材味儿,牛肉的本味儿反而尝不到了。
牛肉的话则是点了牛筋丸半份,三花趾、五花趾、匙肉、胸口朥各一份。吃潮汕牛肉不能没有沙茶酱,点完单我就过去调味区去找沙茶酱。沙茶酱是由花生、芝麻、鱼、虾米等多种原料制成的调味酱。这家店沙茶酱极好,色泽金黄,粘稠而又鲜甜。单是沙茶酱稍嫌甜腻,我又加了点小米辣和香菜末加以中和。
拌好调味酱,清汤锅也已经端上来了。点的牛筋丸已经下到了锅里,清汤开始慢慢出来气泡,逐渐沸起。而白萝卜在汤里上下起伏着。这时候如果勺上一勺清汤来喝,极鲜甜,是白萝卜的味道,简单却美好。锅上是两个勺,大的网状的是涮牛肉用的,小的则用来勺汤。因为牛肉切的极薄极透,放下去涮十几秒就要马上捞出来。网状的大勺面积大,受热均匀,非常方便涮肉和捞肉。
锅沸了,先不着急涮牛肉,先尝尝八合里的牛筋丸。牛筋丸是完全用手工打出来的。选上好的牛腿肉,放在木砧板上,用重达三公斤的两把方形锤刀,甩起肩膀打出啪啪声,直到打成没有纤维的肉酱。然后加精盐、鱼露调味拌匀,加入牛嫩筋增加弹牙口感,最后搓成肉丸。这家店的牛筋丸经过长时间的捶打,筋道弹牙,又饱含肉汁儿。蘸上沙茶酱之后,牛肉的清香凸显出来。弹性、甘甜和微辣混合在一起,是美妙的滋味儿。
水沸了一会儿了,可以开始涮肉了,先涮三花趾。肉下锅后,用筷子迅速抖开,大概10秒左右迅速捞上来,不然牛肉就会变的又老又韧,无法下口了。三花趾又称脚趾肉,是牛的前腿肌腱,有大筋穿过。要切出树叶脉络般的纹理,筋肉相连。红色的是肉,白色的是筋。涮熟了之后蘸上沙茶酱送到嘴里,肉是肉,筋是筋,肉嫩筋韧,层次非常分明。吸融了沙茶酱之后,更显出牛肉的鲜甜。
再涮的是匙肉。匙肉应该就是匙仁肉,位于牛脖子下方。匙肉肥瘦相间,肥的地方滑腻如玉的入口丰腴仿佛拥一个周昉画里的唐朝仕女。瘦的地方依然味道不减,又好似观唐寅笔下的瘦削美人,别有一番滋味。
最后涮的是胸口朥。胸口朥又称胸口油,是牛前胸的一大块脂肪,只有肥大的牛才有。新鲜的胸口朥呈透明的黄玉色。既然是脂肪,很多人可能以为油腻,其实吃起来毫无肥腻感,反而嫩滑入骨,仿佛极渴时掬起一捧山间清泉一饮而尽,爽口和滑嫩流淌唇齿间。精彩无比的胸口朥也把这次火锅之旅推向了高潮。
最后可能大家会问,你不是还点了五花趾么,怎么没见上来。这里告诉大家原来是五花趾产量极少,我到时已经卖完了,换成了多一份三花趾了。最后可能大家还没明白这些肉到底是牛的哪些部位,还是上个图比较清楚。
最后的最后是告诉大家要吃最正宗的潮汕牛肉火锅,还是去汕头吧。很有味道的一个小城,曾经繁华过,现在衰落了。衰落之后,再回望繁华处,还是蛮有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