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电影》这一本厚书封面上有一个光洁白皙的脸庞,透着棱角分明的冷俊;乌黑深邃的眼眸,泛着迷人的色泽;那浓密的眉,高挺的鼻,绝美的唇形的男人,这个男人的外貌无一不在向我们张扬着他高贵与优雅,但事实是我并不知道他是谁?
更加想不懂为什么这个男人会出现在经典电影的进阶教材的封面里?记忆中那一段时间的我对这个男人充满了好奇感,终于有一天把书看完了忍不住把封面的照片拍照发同事看了并且认真询问这个男人究竟是谁?
同事非常激动的告诉我,这个男人就是《钢琴家》那一部电影的男主角,紧接着同事说记忆中那一年他刚好是读初一无意的发现这一部电影,然后就开始沉迷于影视这个行业一直到现在整整有15年的时间,话音刚落我又问:为什么?
我感觉这一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很一般啊,我看完了也没有你感悟这么深刻啊,也没有怎么样喜欢上这一部电影,重点是我还看不懂里面一些需要背景知识的片段,同事便耐着性子和我聊了许久后的答案是因为我没有到他那个阶段,我看的比较少比较烂的电影商业片,所以在我这个阶段好的电影和一般的电影也没有什么可以对比的。
他了同事似懂非懂的话,还是形容不出来为什么这一部电影会对他影响这么深刻,只是简单的知道了他就在那个意外的时刻因为这一部电影瞬间就顿悟了,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什么了,然后努力学习考进了北京电影学院开始了他的影视生涯。
《钢琴家》这一部电影的导演也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名字叫 罗曼·波兰斯基编剧根据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曼的自传体小说《死亡城市》改编成了荧屏前我们看见的《钢琴家》。
电影的男主角是波兰一家电台的钢琴师。在二战即将爆发之时,他们全家被迫被赶进华沙的犹太区。在战争的颠沛流离中,家人和亲戚最终被纳粹杀害,而男主角也受尽种种羞辱和折磨,在那个残酷的环境下他侥幸得到一位朋友的帮助,暂时有了藏身之处。在废墟的阁楼上他遇见了一名
德国军官,在军官的要求下他弹奏了钢琴曲。
当男主角给德国军官弹奏美妙的琴声时那一刻德国军官萌发了恻隐之心,他暗暗帮助男主角直到俄军对波兰的解放到来才有了解放这一说。
其实当现在的我们在去看这一部电影的时候能够体会的应该就是对人类史上自相残杀的耻辱往事所感到心疼,和这样一个被伤害的弱小民族对的反省。
这一部关于纳粹统治下波兰犹太区犹太人生存境遇的电影,在整一部电影我们感官体会的不仅仅在回忆苦难和残暴的往昔,更多的是灵魂对当年犹太民族卑微、软弱的质问。
电影让看得人明白了音乐就是一座桥梁,一座可以跨域国界的世界语言。
音乐不仅仅向我们传递了人类的情感和心声,在这个特定的时间她承担了更多是我们人类不愿意承受的苦难和想要靠近未来。
《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柔板和肖邦《第一叙事曲》的对话在我们这些小白眼里可看见的是极具戏剧性的。
知道有两个生命的自我救赎的过程,德国军官知道大势已去,作为社会角色的“纳粹军官”即将完成历史,而《月光奏鸣曲》表述着他内心深处渴望回归和善的复苏,这也为他放了男主角做了必要的铺垫,此刻他们就像是这一部电影导演所想要表达的两个符号一样,在那个我们想要放弃的瞬间完成灵魂重生的音乐动机。
一部电影映射一个国家的文化和一个地区的精神状态,这让我突然想起来了狄更斯在《双城记》的开头写了这样的一段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我想我究竟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70后在说80后?80后在说90后的时代?生长在这个时代或者是那个时代的人难免会怀疑自己,当所有的历史尘埃落定,我想这个时代的一切包括自己,都令你忍俊不禁。
我们很习惯去夸大我们经历的些微末事,细细为不过如此半生翻案,或者幻想“历经沧桑”。这部电影里的钢琴师称得上饱经沧桑了,然而,在看这部戏的时候,我仍然只是忍俊不禁。
因为对于自己而言我眼中的钢琴家应该就是应该高贵从容,敏感优雅,是众人膜拜呵护的对象,而在这一部电影里残酷的战争中,钢琴家却衣衫褴褛,蓬头垢面,遑遑如丧家之犬,这之间的对比形成了巨大戏剧张力,让我们多少觉得不舒服。